吴冠中《狮子林》成交价1.15亿元
徐悲鸿《英雄图》成交价2530万元
6月6日,2011北京匡时春拍首日拍卖的7个专场成交额逾7.4亿元,其中海外回流近现代书画专场成交率近97%,以2.13亿元完美收官。徐悲鸿的《英雄图》经过10余轮竞价最终以2530万元成交,领衔匡时今春海外回流专场。而在此前不久举行的2011北京保利春拍上,吴冠中专场25件拍品亦全部是从海外征集而来,总成交价逾5亿元,成交率更高达100%。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国内拍卖业务竞争的日趋激烈,“海外回流”几乎成了各大拍卖公司的必争之地,而高成交率也使其成为春拍市场上的一块金字招牌。
“海外回流”受欢迎
以北京匡时为例,2009年,匡时就开始主动走出国门,和日本的亲和拍卖签订了合作协议,探索由亲和公司在日本境内征集中国艺术品交由匡时拍卖的全新的合作模式;为了进一步拓展国际性的业务空间,今年初,匡时还特别增设了北美代表处,借此加强与海外藏家团体的联系。“我们的业务人员,包括我,过去的四五个月里可能有70%的时间是在世界各地奔波。今年我们的海外征集所占的比重可能是历年来最大的,拍品总数的60%以上来自于海外。”北京匡时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拍卖公司的海外回流拍品占其全部拍品的一半以上,北京保利书画方面的海外拍品甚至达80%以上,而不少近几年创造出天价、打破纪录的拍品也是来自于国外。拍卖公司海外寻宝之地主要集中在美国纽约、芝加哥、旧金山,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世界艺术中心,此外,华人收藏家较为集中的东南亚地区,如新加坡,也是拍卖公司重要的业务拓展范围。
“海外回流”为何能受到拍卖公司和市场的双向青睐呢?
“2009年,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一片黯淡的背景中,中国市场反而一片火爆,天价频出,屡破纪录,成交价以每年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速度飙升。在这种背景下,海外藏家看好中国市场,纷纷拿出自己的精品,在这一波火热的行情中高位抛出,获取利益最大化。而海外拍品受追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归结于市场的投机心理,很多游资进入市场,想短期内获取巨大的利益,快进快出,造成买家心里不平衡,很多买家把手中的资金纷纷投向这一块。”一位资深市场评论人士这样表示。
而董国强则认为,“在拍卖市场上,买家是有这样一个心理的:两年前这东西卖100万元,我当时在场,没有买,今天卖300万元,买起来心里有压力。而海外拿来的东西,相对来说,没有露过面,也就没有价格上的心理障碍,所以大家比较愿意去买,这是‘海外回流’的一个特点。因此,相对来说,成功交易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海外回流”并非保真证书
海外回流艺术品虽不乏一些珍品,但也良莠不齐,“海外回流”这四个字绝非艺术品保真的证书。
“艺术品不同于工业产品,绝大部分作品的鉴定靠的是肉眼的辨别,这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经验。艺术品历朝历代都有作伪,我们一级国宝里面,也有很多现在专家鉴定认为是后人的伪作,这是中国艺术品的特性,决定了投资中国的传统艺术品是有高风险的,也就是说赝品和次品的风险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的,海外回流的艺术品也不例外,而且更需要我们谨慎对待。”董国强告诉记者,普通藏家对待海外回流拍品一定要理智,对待不确定真伪的海外回流艺术品需要听从专家所提供的专业意见。
“国外的古董市场也充斥着大量的赝品,也会碰到很多善于‘讲故事的人’。这些人动辄称自己是爵士、将军之后,家中留传不少中国古董。因此,投资者一定要清楚,艺术品市场造假现象并非国内独有,国外同样存在。投资者面临第二个问题就是出口的工艺品,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作了大量精致的仿明清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工艺品已经有了年代感,但从价值来讲,相差甚远。”北京资深收藏家刘先生表示。他曾经专门出国进行考察淘宝,在他看来,国外的古董市场并非遍地黄金,处处捡漏。“假如买到一件真品,也要看看它的市场价值。以目前海外存量最大的中国明清外销瓷为例,据资料显示,仅清代康雍乾三代,外销瓷就达到上千万件,这批瓷器是作为日用瓷出口,做工相对粗糙,增值空间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