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了“春拍中国书画成交价TOP10”,笔者观察后发现,10件天价拍品中至少有6件尚查无市场拍卖记录,算得上是拍卖市场的“空降军”;另外4件查到似曾有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痕迹,而历史成交价格“步步高”。到底是“横空出世”容易出天价,还是“步步高”?
天价拍品可能曾露面
据笔者对雅昌艺术网公开数据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发现,上海崇源曾推出一件估价350万元至550万元的《松柏苍鹰》,成交价616万元,与天价拍品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如出一辙,有市场人士曾公开表明这两次出现的拍品都是同一件。
与徐悲鸿人物画稿册页相近的是上海崇源在2007年11月以1120万元成交的一本徐悲鸿《人物课徒稿册页》。另外,北京九歌在本次春拍上以2.8405亿元成交一件文征明的《潇湘八景》,而在此之前广东中亿曾推出一件文征明的《潇湘八景册页》,估价为80万元至120万元,结果流拍。北京纳高也曾推出一件《潇湘八景书画合璧》,估价为35万元,结果成交价为80.64万元。至于1.84亿元的陈皋《蕃骑弄萧》,山东天承也曾推出一件形似的《胡人吹箫》,估价32万元至42万元,成交价49.28万元。
“不能因为图录上看相似就确定为同一件作品”,一名拍卖行人士表示:“只能说两件拍品相近,有可能是同一件。”不过,横空出世的拍品和有类似作品作参照的拍品,哪一种更得买家欢心?
“真正的行家并不会考虑这件东西是不是曾经出现在市场上,只要东西好,行家们会争相出手,因此也往往可以造成‘空降军’出天价”,一名资深行家告诉笔者,“只有不懂的买家才需要这样的‘历史证明’”。
出现过于频繁未必受青睐
曾在市场上露过脸的东西,有可能相对比较好出手。“市场上也有买家常常习惯用历史价格来衡量目前的价格是否划算”,一名北京的行家告诉笔者,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一出天价,立马就有人嘟囔了:“几年翻几十倍,简直就是暴利。”
也有行内人士质疑,既然有迹可寻更有信心,那为什么不少拍品明明就是同一件作品,出现在不同拍卖会拍卖图录中的作品名却有所不同,甚至连图录中注明的尺寸也往往稍微有区别。“是不是他们认为‘空投拍品’价格有可能没有可比性而更可以开大价?”
“不排除有隐瞒作品出现痕迹的可能性,但绝对不会是大多数人的做法。”一名商家告诉笔者,行家心里清楚得很,他们只考虑东西好不好、价格自己能否承受。“而且预展这么公开,谁会搞不清哪件东西在哪露过面啊。”
一位拍卖行的负责人则认为,拍品的名称并不重要,只要可以代表该件作品的中心思想,并且有技巧地令买家一看到作品的名字就会引发兴趣就可以了。而行内也没有对拍品的名字有提出保持一致的要求。据了解,当物主把藏品送到拍卖行时,拍卖行验货后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为该件拍品命名,除非物主对该件拍品的名称有特别的要求,或者该件作品的作者已有题款。
当然,如果拍品曾在大拍卖行中现身并成功拍出,更多的拍卖行甚至愿意将其标明。一般的买家将对该件拍品更有信心。有买家表示:“如果一件拍品15年前成交过,10年前成交过,5年前也成交过,价格持续上涨,那我会认为这种题材很受市场欢迎,其次是其价格会持续向上。”但也有收藏者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如果同一件拍品过于频繁出现,有可能是转手太快,或者是物主有心在市场中试水已获得成交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