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石 《太行山》
以下引用清华美院副院长卢新华的纪念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来缅怀白雪石先生:
(白雪石)先生离开了现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现场,放下了他一生从未放下过的画笔,淡淡地走了。他的离去,让人感到与他豁人耳目的“白家山水”形成很大的反差,他创作的那些巨幅桂林山水杰作不知登上了多少高贵的厅堂馆所,典雅的门庭宅第,在多少媒体聚焦的现场,他的作品曾无限风光,让多少中外贵宾、专家学者和大众赞叹不已。可是,他退场却是“大音希声”,没有喧哗。伟大的艺术家总是那样平凡,淡然,“大象无形”。他把平民朴素、平凡的身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
白雪石先生在桂林山水作品的创新探索中,加进了大山大水,改变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般是大山小水,或高山飞瀑,小溪蜿蜒,潺潺流水的图式;他在视觉形式上融入西画地平线移动的透视意味和光色的关系,强化了画面的深远,丰富了传统绘画高远、平远,阔远的视觉语言;同时又引入大水映照山光云影,从而使山光水色一体,色与墨相互辉映,山峦云气虚实相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特别是他不拘一格表现漓江之美的倒影和山光的笔法,破开了传统用笔的程式和皴法定势,使画面溢出了清新的生活诗意之气。1973年他为钓鱼台国宾馆创作的巨幅《漓江》,成功运用以大笔淡墨作山水倒影,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他的创新代表作。当时,他应邀在全国政协礼堂首次展出了的数十幅漓江山水系列作品和数百幅速写,引起了文化艺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震动。他的艺术风格和样式初露端倪。
他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的虔诚,探索不怠的创新精神,让他放不下桂林山水,也割舍不去牵魂系情的漓江,上世纪七十代年至新世纪,他前后十三次赴桂林,踏遍漓江,再师造化,再悟漓江神韵和妙境,再赋诗意。在生活中,他的笔墨诗意不断深化,他的桂林山水精品大作不断问世。1972年以来的几十年间,他应邀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中联部、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等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创作丈二巨幅山水作品百余幅。其中巨幅山水《千峰竞秀》《云壑松声》《千峰竞秀万树争荣》《云海松涛》《古赛春晖》等都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品,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白雪石先生所做的漓江山水无论是经典的巨制,还是精美的盈尺小品,都有一股清秀明快,淡雅润泽,飘逸灵透,清新亮丽之气,他的笔法古朴、稳健,或点染、或皴泼,气聚神凝,笔随心动,技艺法度自然天成,成为唯真唯美“白家山水”笔墨样式和语言的典范。
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纵观白先生的桂林漓江山水作品,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白家山水甲桂林”。因为,他把桂林的山山水水完全诗意化了。他把一个人文之美的诗意桂林山水传遍天下。
看白先生山水作品我们总是有高山仰止之感,他的人品和创新精神不断从作品中溢出。在祖国山水间忘我奔走了一生的白先生,他的画品即人品。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坦坦荡荡的做人,勤勤恳恳的工作,踏踏实实的作画,大公无私的奉献,严教儿女子孙,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白先生无愧自己的艺术人生,无愧“志于道”“游于艺”的仁者、智者、寿者。他九十六岁高龄驾鹤仙去,他不悔人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现代山水画的探索和创新,献给了美术教育事业。他一生诗意的创造和杰出的成就以及为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无私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他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和人间真情的诗意作品为人间留下了绚丽的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艺术精神财富,让后世享用不尽。
白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艺术探索和创新精神永存,他的人格境界与桂林山峦长青,与漓江碧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