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收藏新闻 > 谁来收藏装置艺术
谁来收藏装置艺术
作者: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11-03-24

今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因将上拍尤仑斯收藏的当代中国艺术作品备受瞩目,而紧随这场专拍之后,还有一场苏富比常设的当代亚洲艺术春季拍卖,届时不仅将有张晓刚、岳敏君等亚洲重要艺术家的杰作,还将特别呈上多媒体装置艺术的盛宴,其中就包括来自北京的装置艺术家邵帆的《2004年作品一号》。

装置艺术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从最初被扣上“前卫”“先锋”的帽子到如今成为大型当代艺术展览上的常客,装置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国内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装置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受到国外画廊、美术馆、基金会的青睐。尽管如此,国内的装置艺术市场却始终处于徘徊阶段,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相较于在拍卖市场上价格不断创出新高的架上绘画,国内装置作品可谓低价位冷门收藏。”

艺术家:收藏环境不佳

李子沣是位年轻的雕塑创作者,偶尔,他也会搞装置创作。在李子沣看来,装置艺术不应该是冷门的。“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中的重要媒介,它的表现力,它的一些潜能甚至要远强于架上艺术,它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人与空间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挑战性。在国外比较成熟的艺术市场上,装置艺术也具有相当的席位和发言权。然而,目前国内的大环境还没有营造出一个适合装置艺术充分发展的氛围。”李子沣认为,影响国内装置艺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环境不适合,包括文化上的、政策上的。

“作为一个对材料、尺寸、展出方式等各方面都不限制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很容易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然而人们总是抱着‘好看’‘好玩’的态度去关注它,并没有真正从文化内涵上去理解它,从艺术创作上去欣赏它,再加上收藏者的功利,所以往往这些展会上的明星艺术,到了市场上却成了矮人,无人问津、遭遇流拍是司空见惯的。”李子沣对记者说。他表示,近些年,装置艺术的市场境遇已经算比较好的了,至少会有一些拍卖公司愿意帮你去拍。“换做几年前,装置艺术在展览结束之后的命运几乎都是当做废品进了收购站,因为很少有收藏家或者画廊愿意收藏,而拍卖更是想都不敢想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一些倾心、致力于装置艺术创作的国内艺术家纷纷去往海外寻求发展,比如蔡国强、黄永砯、徐冰、张洹等。依托海外相对成熟的艺术市场机制和环境,他们主要通过申请专项基金,得到基金会的赞助或者一些重要奖项来支持创作活动,公共基金会往往会对装置等大型艺术作品进行收藏。此外,以学院展览为先导、大型公共博览会展览为后援的展览机制也能够支持他们进行创作。

“从目前市场、收藏等方面看来,装置艺术似乎更多是处于边缘地位,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变化以及装置艺术与技术结合得越来越成熟,收藏家、媒体、相关机构都会把装置艺术作为新的关注点。就现在来说,我最希望的是人们能够多关注一些文化层面的东西,相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应多起一些导向性作用。”李子沣告诉记者,他的作品已经有画廊愿意代理,对于装置艺术的未来,他满怀信心与期待。

画廊:经营成本太高

然而要想让装置艺术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需要解决的不只是环境问题。

“对画廊来说,生存是根本。一家画廊其选择的艺术家和作品必须能够使其得以维持良性的经营运转。而装置艺术作品与架上艺术作品相比,运输、收藏、展出的成本都高出很多,而销售起来却毫无优势可言。国内的装置艺术能够很好被市场接受的,除去徐冰、蔡国强、艾未未等早已被国际市场接受的作品之外,其他能够流通的寥寥无几。”曾任多家画廊经理、策展人的韩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大部分画廊与装置艺术家合作主要出于对学术、观众群的考虑,很少将装置作品作为销售的主要对象,也很少在博览会、拍卖会上推出装置作品。除了几个擅长经营装置艺术作品的画廊,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常青画廊、长征空间、ART ISSUE PROJECTS等,其他画廊很少在国内有稳定的装置作品收藏客户。

记者了解到,为装置艺术作品办展览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与财力远超架上艺术作品展览,几乎每件装置作品展都需要提前一年甚至更早便开始准备,而与艺术家沟通、制作、运输等工作,也都比一般展览难度大很多,投入的资金更是比以绘画为主要经营范围的画廊要多得多。

“对于空间要求的苛刻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装置被收藏。”韩女士说,“装置作品很多时候是因地制宜创作的,如果被收藏了,由于作品的可移动性非常差,要将其从创作之处搬到画廊再搬到收藏之处,颇费周折。就算艺术家可以直接在收藏地创作,之后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维护、如何清洁、如何收藏、外出展览或转手要怎么办……这些都是让收藏者担心的问题。”韩女士表示。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导致装置收藏非常冷门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由于收藏惯性导致的较为顽固的收藏心理。“对于国内大多数的买家而言,最习惯和最喜爱的欣赏方式还是对着墙面。如果要跑到仓库中去看上一眼或者要将一大堆部件组装起来再体会这之中互动的快感,这实在是一大麻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市场:收藏潜力大

此前,业界曾流传这样一个类似笑话的事例:某大型拍卖行推出一件灯光装置作品,因原作尚在国外展览,仓促之下拍卖行以照片代拍;这件作品拍出后,原作到货了,却迟迟无人来领;经询问才知,因照片拍得唯美,买家以为买的就是照片,全然不知自己拍得的是装置艺术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内收藏家对装置艺术的认知程度。

近两年,一些小的装置艺术品已经有合适的渠道进入市场,并且为收藏家所收藏。2006年,中国嘉德推出了肖鲁的装置作品《对话》,并以231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国内首件拍卖价格超百万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黄永砯作品《六十甲子车》以33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国内装置艺术作品的拍卖纪录。而在去年“一拥而上”的艺术投资收藏热潮中,国内装置艺术市场依然平淡,能够引起关注的仅有艾未未的《两只脚的桌子》最终以149万港元成交。在国内的装置作品拍卖历史中,似乎再没有其他能被人们记住的了。

有杂志曾做过一个装置艺术收藏与拍卖的调查,综合了艺术家、收藏家、画廊、拍卖行等各方的观点。大部分人认为中国收藏家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接受装置艺术,装置的一级市场还是不能为大多数人关注,二级市场的主流地位也尚未到来。装置对于中国藏家来讲,还是一片没有开垦的处女地。

然而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装置艺术作品收藏现状,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状况。当时一些国外藏家以特别低廉的价格购买一些在当时中国无人问津的当代艺术作品,后来在国内艺术市场活跃时,又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转手。该人士预测,如今,装置艺术市场一如当年的当代绘画作品,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因为在认知上欠成熟,以及保管、存储等方面条件有限,收藏大型装置作品的确存在一定困难。不过,一旦国内藏家对装置作品认识更加成熟,就会开始跟进收藏装置作品。那时,这些作品会比现在升值很多。

关键字:收藏,装置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