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纳画廊负责人 劳伦斯·何浦林,90年代末就开始推广影像艺术。
法国 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作品
在书画和瓷杂等传统艺术品市场价格仍呈疯狂涨势之时,如果试图挖掘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价值洼地”和下一个热点,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的当代影像艺术或许在列。
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喜欢直接用“投资”表明自己进入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目的,他们购买和收藏艺术品或许更在乎的是买进卖出间获得的利润。当然这无疑与2003年以来全球性通胀和资产价格暴涨使艺术品市场获得空前关注,以及2009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连续上演的“暴富”神话有关。
然而在尚未十分成熟的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新入场资金的表现大多是无序的,尽管某种程度上推升了艺术市场的繁荣,但由于艺术品有别于其他投资品种的特性,艺术市场迟早将回归以价值而不是价格为主导。
有一种艺术叫“影像”
影像艺术通常包含了运动影像、图片和新媒体艺术。毫无疑问它是跟随着人类社会技术与工业化的脚步而逐渐兴起。其中摄影艺术已有百年历史,而录像艺术则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
影像艺术结合了光影、表演、装置和戏剧化的叙述方法,具有多方位质疑的能力,是某种观念性的视觉形态,是一个由胶片、电子像素构成的与过去人文时代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
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影像收藏负责人奥迪尔·布尔吕洛(OdileBurluraux)告诉记者,在西方,基于影像,尤其是动态影像上的艺术实践,建立了一种所谓“后表现主义”的艺术——为什么要将作品凝固在一种形式里,而不是凝固在一种创意、一种思想、一种情绪或一种经验里?
影像艺术家们的艺术模式呈现出6种特点:1.接近影像艺术的倾向——电影、电视、摄影、摄像等——重视从现实到再现,这个不易被察觉的过程;2.作品不一定存在统一的形式语言,但都趋于以激活其所处的环境为己任;3.他们呼唤观众的参与(身体的,触觉的,视觉的,语义的);4.通常建立在社会性的概念上;5.主张集体性的创作;6.试图引入作品其他关系并由此重新创造展览的模式。
这家富有盛誉的美术馆成立于1937年,拥有超过八千件的藏品,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举办多种录像方面的展览。而中国的录像艺术则在1988年起步。
今年5月,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与民生现代美术馆合作,将法国20位影像艺术家2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带到中国开展,借此拉开民生现代美术馆试图梳理中国本土影像艺术史的帷幕,民生也将在今年9月举办《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大展。
在他们的展览中有一件作品似乎能令人厘清影像艺术的意义。这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影像艺术家的《齐达内,一幅二十一世纪的肖像》,取材于足球明星齐达内在2005年的一场真实比赛。艺术家在赛场内不同视角放置了17架35毫米胶片摄影机,同时捕捉球场上齐达内的一举一动,而其他球员都是被忽视的。
奥迪尔·布尔吕洛告诉记者,当初购买这件作品的其中一版,花费“十分昂贵”,而一部齐达内的纪录片,在超市里花费20欧元就可以买到。以至于她们在向巴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申报时,一些官员非常难以理解为何要以远远高于20欧元的金额,去购买这件作品。
“但购买艺术作品我们必须考虑到艺术家的声誉和受欢迎程度,艺术性以及制作难度,在美术馆展览需要专门的装置和优质的声音系统。”
在绘画和古玩等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类整体价格仍呈“妖魔化”状态之下,如果试图挖掘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价值洼地”和下一个热点,一直在艺术收藏领域处于“非主流”状态的当代影像艺术或许在列。
20年前,当年的艺术新锐张培力带着他的第二个录像艺术作品《卫字三号》来到上海,在衡山路附近的一个地下车库内,参加“车库91展”,据称当时有301人参观了展览,这是录像艺术在中国的第一次正式公开展示,尽管还是处于“地下”状态的。现今,张培力的作品已大多被西方藏家收入囊中,每版作品的均价稳定在数十万人民币。
也是20年前,解海龙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摄影作品,以一个充满渴求的“大眼睛”女孩感动了无数人。2006年,“大眼睛”在中国首次影像专场拍卖上创下30.8万人民币的最高纪录。这场拍卖会上,共有132幅中国摄影作品上拍,成交率61%,成交额240多万元。业内常常将此视为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