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于2008年9月8日至11月16日隆重举行,本次展览实现了预期的学术目标和社会目标,受到了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广泛肯定和高度评价。无论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还是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为塑造上海国际大都市创新、开放、充满活力的文化形象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本次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上海双年展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对振兴东亚当代艺术具有文化战略意义。可以说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大展,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品牌,中国的文化品牌,甚至是亚洲的文化品牌。
本次双年展以上海美术馆作为主展馆,邀请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58位(组)艺术家参展,展出了各类作品110件(组)。展览期间,美术馆主展馆的参观人数达27万人次,双休日每天参观人数始终保持在5千至6千人次。国庆长假期间共接待了观众41409人次,最高一天达10038人次。在两个多月的展览期间,我们接待了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政要、驻沪总领事和文化专员、艺术界专业人员等来宾的来访参观或合作洽谈,其中包括著名策展人奥克维、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总监丹尼尔、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等重要来宾。在参观过程中,他们都给予了本届双年展积极的评价,对于双年展的组织工作和学术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丹尼尔认为,第七届上海双年展是亚洲最具有学术理念,独特的策展思路和老练的布展方式,特别是看到每天有上千人排队进馆参观,许多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围坐在展厅里上课,穿梭于作品间感受艺术的精神与能量。同时,他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策展方式与他的策展方式有许多部分是不谋而合的,比如对文献的研究,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等。
对于本届双年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价说:“从展览策划角度造成的一种视觉欣喜,视觉惊叹”,认为上海双年展给国内的艺术家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今年参展的中国艺术家都为上海双年展做了新作品,“无论井士剑还是岳敏君、尹秀珍,在中国的艺术界内就是最好的艺术家,能找到的尽可能找到了。”而国际艺术范畴很大,要找到一流的艺术家还有很大的余地,上海双年展中国部分已经不亚于国际部分,中国部分十分突出。他还指出,“上海双年展是追求主题的前沿性,而不是追求每一件作品的极端性和前沿性,……上海双年展经过了学术选择,作品本身保持比较好的艺术质量,同时也追求与观众进行沟通与对话的最大可能。……从双年展的主题而言,上海越来越体现出对人本身的人文关怀。上海双年展,是上海的一张鲜明的文化名片。”
从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开始筹备,至今已经整整两年了。回顾整个筹备过程和展览盛况,我们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一.学术主题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高度;展览构思新颖,不落俗套。<BR>在历届双年展的经验基础上,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继续坚持了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优良传统。目前中国最突出的社会现实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迅速膨胀,以及与之相应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而且,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本次双年展学术主题“快城快客”紧紧抓住了这一时代脉搏,富有质感地把握了城市与人共同面对迅疾变迁和发展的宏大现实,贴近中国当代问题,深入城市移民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BR>
从展览构思来看,结构新颖,层次分明,作品的实际布局与学术框架严格对应,为上海双年开拓了新局面、新思路。第一板块的“梦想广场”邀请了25位艺术家来到上海进行现场调研和历史研究,以人民广场的历史变迁为背景进行思考和创作。第二板块“迁徙家园”首次以展中展的方式,举办三个个展,呈现紧扣主题的典型个案。第三板块“移居年代”有三十位艺术家,展示了世界各地城市与移民文化的关系。<BR>
二. 推陈出新,大大拓展宣传方式和范围。在媒体覆盖面上,本届上海双年展较往届有较大拓展,目前为止已有360余家国内外媒体对本届双年展做出了500多篇(栏目)不同角度的详尽的宣传报道。据统计,展览期间有记录的国内外媒体共计有家,其中本地媒体115家,外省市媒体127家,国外媒体120家。上视艺术人文频道更是在晚间黄金时段对双年展开幕式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现场实况转播,这在中国的美术活动历史上从未有过,对于整个上海双年展历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标杆。<BR>
三.艺术普及活动丰富多彩,激发大众参与热情。展览期间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推广活动,促进大众与上海双年展的良性互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如下: 1、制作了“人民广场百年文献展”,以富于学术思考和历史厚度的展示,深化了主题内涵。2、举办了“我的人民广场”大型照片征集互动活动和黑板报展览等双年展主题活动。3、推出特别通行证项目,让观众有机会拥有自己专属的个性化入场券。4、编辑制作了中英文双语图录和英文版“上海文刊THE SHANGHAI PAPERS”。5、编辑制作了《双年展特刊》。截至今日,销售了双年展图录、特刊共6953本,既起到了配合展览的作用,又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6、编辑制作了《上海美术馆之友》。7、举办了共计16场上海双年展系列讲座。8、组织了多场晚间双年展专场活动。9、增设了中英文语音导览器100台。10、免费为观众提供双年展宣传五折页,为国内外团体观众提供现场讲解。11、设计开发了徽章、艺术提梁壶、充气球和运动帽等4种双年展衍生产品,受到观众青睐。<BR>
四.科技含量全面提高,技术要求进一步升级。与往届相比,本届双年展的参展作品中有更多的影像作品、高科技作品和互动作品,涉及的设备数量多,型号新,技术高,有部分高新设备如背投镜更是首次在美术馆中使用。据统计,本次展览共动用了电视机23台,DVD75台,投影仪32台,显示器25台,电脑8台,播放器21台,音响35套,共101个录像画面。<BR>
五.在资金赞助方面也有所突破,本届双年展得到了瑞士嘉盛莱宝银行连续五届的赞助。此外,我们积极联系了多家国内外艺术基金会等,得到了荷兰蒙特里安基金会、荷兰BKVB基金会、德国歌德学院、美国领事馆等基金会和机构的支持,为展览的成功举办解除了后顾之忧。<BR>
从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举办过程中,从27万多观众的热情参与中,让我们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作为一个公益性、学术性、综合性的展览,上海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个人可以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而上海双年展本身从来坚持为人生而艺术,坚持关注社会现实,坚持强烈的人文关怀,坚持为城市文化的繁荣添砖加瓦,坚持努力吸引尽量多的观众进入美术馆从而培养中国观众。上海双年展的努力及其社会意义不容置疑,她带动了如此众多的观众进入美朮馆欣赏艺朮关注艺朮,尤以青年观众为多。可以想见,这些青年观众会影响其下一代,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让中国观众形成参观美朮馆的习惯,并在未来的中国卷起更波澜壮阔的艺朮欣赏之潮。
2008年11月<BR>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