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6月13日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为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了“古风遗韵——中国美术馆藏面具木偶艺术精品展”,精心遴选约90余件馆藏面具、木偶艺术珍品,作为对这个特别日子的献礼。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宣传、交流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是我馆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工作。我馆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收藏民间美术作品六万余件。此次展览的作品就是从这些藏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从宗教到民俗,从京剧到地方剧种,从历史典故到民间传说,从民族英雄到神话人物,一件件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面具、木偶艺术珍品将为观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
中国面具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原始乐舞和原始巫术等,以驱鬼娱神为主要功能,分布广泛,品类繁多,主要有傩戏面具、藏戏面具、地戏面具、社火脸谱、戏曲脸谱等,各地区、各民族的面具形成了多元的艺术风格。此次展出有贵州地戏脸壳,陕西社火脸谱,湖南、广西等地的傩戏面具,青海藏戏面具和北京京剧脸谱等。这些面具既是古老民俗活动的依托,又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品。贵州安顺的地戏面具是此次展览的一个亮点。此类面具雕工复杂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生动夸张,极具个性。武将威严刚劲,少将文雅端庄,老将和颜面善,女将柔里存刚,这些散发着古风遗韵的精彩之作都将一一呈现于观众面前。别看这些面具神秘夸张,且生长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汉族面具,为明代初叶由朱元璋征南的军队及其家属带到贵州的,在安顺地区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每逢新春佳节和七月中旬,人们便头戴黑纱,额顶面具,手持短小的兵器,跳起世世代代传承的地戏,寄托祈福纳祥、祛病消灾的美好心愿。此次展出的全都是安顺地戏演出中的实用面具,作者大多是清代著名民间艺人齐二、胡五公、吴少怀等人的后裔或传人,具有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传统功底。除此之外,展览中最为夺目的还有来自陕西凤县的四面大脸谱,高98厘米,再加上盔头、髯口,总长接近三米,极为震撼。
木偶历史十分久远,1978年在山东莱西发掘的西汉墓中出土一具193厘米全身关节都能活动的木偶,证实了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了制作精巧的木偶。千百年来木偶在民间各地传承发展形成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四大类。此次展出的木偶藏品囊括了北京,福建福鼎、漳州,广西靖西,贵州安顺,陕西合阳,河北吴桥等全国各类木偶。其中,尤以明清两代风格古朴的木偶最为珍贵,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孙悟空的神奇机智,菩萨的端庄安详,神将的沉着威武,作品虽仅是一头,却性格毕现。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有福建漳州地区的提线、杖头、布袋木偶作品,它们都出自当代著名木偶雕刻艺术大师徐竹初之手,作品刻工细腻,生动传神,服饰华美,是闽南漳州木偶的杰出之作。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是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我国自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与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美术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在每年的6月“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都会推出不同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曾成功举办了“影戏华彩——中国美术馆藏皮影艺术精品展”和“美在民间——中国美术馆藏剪纸刺绣精品展”,不仅邀请了民间艺术家进行精彩的现场表演,还让“非遗”走进大学校园,让同学们感受民间美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非凡魅力。在此基础上,今年的“古风遗韵——中国美术馆藏面具木偶艺术精品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精彩亮相。相信大家在欣赏这些古风犹存、遗韵绵长的面具、木偶艺术时,一定能够领略中国民间艺术神秘而独特的风采,并体悟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此次展览将从2009年6月10日 持续至 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