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1日,南通中心美术馆成立于2008年5月,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第一家民办非企业美术馆。2009年推出夏季大展“墨季”,意为展示水墨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多维走向,展现当下年轻艺术家对于水墨画当代转型的多种可能性探索。
无论经过了多么漫长和曲折的变革,水墨画始终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和带有民族性的视觉表达方式。现代化的进程使人的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水墨画也因此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环境。关于水墨画改良的探讨,始于上世纪初,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轨与思变,沿袭文人画传统的水墨也开始不断吸收着外来艺术的元素,与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进行融合。经过百年的变迁,对于水墨艺术所映示的传统精神的把握,而非模式化的模仿成为了水墨画变革的支点,并促使其发展出跨越传统边界的多样化面貌。在这里,“水墨”早已不是一种材料,而成为一种代表着传统文化内涵的精神。由此,这一关于水墨在变革中传承的过程还远未结束。
如果水墨画改良是为根植本土的文化涵义探求一种符合现代中国人精神渴求的言语方式,那么它就不会是被指“民族主义”倾向的简单的宣扬传统,亦或全然颠覆,而是为水墨提供一个充满内省力量的开放空间。今天,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的价值取向成为了市场狂潮冷却之后的普遍议题,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使水墨又再一次被推到了变革的前沿。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文化共融,令中国当代艺术在更为直接地面向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警醒与垂问:是否回溯传统才是保有创作的独立性与文化话语权的变革方式?当代艺术的创作是否应是中国人本土价值体系和审美传统的传承和延续?水墨,这种植根于中国人血脉的艺术形式是否可以作为拯救在西方“物化”的消费文化下失去的人性价值精神的呈现方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这些问题正是这个实验性的展览所力图呈现与探讨的。
展览取名“墨季”,含有两层隐喻。“墨季”取“墨迹”的谐音。后者出自中国传统语汇,意为“墨色的痕迹”。明代马愈在《马氏日抄·蟹芦图》中论:其蝤蛑媻珊、沙狗疾走之状,宛然在于墨迹浓淡点染间。这种对于笔墨趣味的极致推崇同样反映在词义的变迁上,“墨迹”一词逐渐被用作表示“书、画的真迹”。而我们在此处将“墨迹”,这个约定俗成的、拥有历史性主导地位的表达方式用一种现代的“变意”方式改写,赋予其新的含义。于是,“墨迹”成为了“墨季”。在传统视觉艺术的表达中,“季节”同样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它映射着中国古人源自于自然的哲学思想。“季节”很自然地成为中国人水墨表达的最主要的题材之一,并且逐渐演变为一种“母题”,作为水墨画传统的一部分得以传承。从历史的脉络来看,用水墨表达“季节”其实并非模式,而是一个将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需求转化为视觉艺术形式的范例,这种转化也恰恰是水墨艺术当代转型需要思考的。如果“墨迹”代表传统中国画的历史走向——它是墨随笔走的痕迹,是单向度发展的;那么,“墨季”则是代表着多维度拓展的水墨艺术当代走向。
杜小同,李飒,谭军,孙浩,王剑,吴雪莲,阴澍雨,这七位年轻艺术家走到一起是缘于他们的共同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过完整的学院训练,拥有传统笔墨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性反思和文化责任感,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去诠释水墨与多元文化在变革时期的社会环境中的交割与碰撞。
学术主持 余丁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系访问教授。
策展人 胡丹洁
独立策展人,艺术专栏作者。曾相继就读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2009年考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当代艺术策划专业(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