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省艺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合作举办的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收藏展《回溯与探索》上,记者采访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刘明。他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他说:“武汉从来都不缺乏好的艺术家,但艺术生态并不完善,很多层次出现空档。然而,也正是这种缺失让我们看到了机遇。”到底是怎样的机遇呢?
整个七月,湖北省艺术馆三楼的连续四个展厅都在展出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收藏展《回溯与探索》。展览共展出了70余位艺术家的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近80件作品。
收藏展成惯例年度举办
1993年,彭德、鲁虹和刘明三位艺术评论家共同主持出刊《美术文献》杂志;2003年,刘明作为主创者之一创办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刘明介绍,这次展出的近80件作品都是从1993年《美术文献》杂志创刊到2003年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成立以来所收藏的近500件藏品中精选而来,其中既有一批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乃至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艺术家们代表性的作品,也有一些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实验、探索性的作品。他说:“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我们作为专业艺术机构视角下湖北乃至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整体面貌。”他告诉记者,从2003年开始,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就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收藏展,但并非以陈列的方式展示以往的藏品,而是向观众呈现他们每年最新收藏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记者观察到,展出的70%藏品都是2003年以后的创作。刘明坦言,这是他们的有意而为,即重点展示艺术中心成立以来所关注并收藏的具有相当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如王衍茹、龚剑、郭鸿蔚、李小松、李继开、陈波等人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本土艺术家。
他说:“实际上,这也是在展现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核心主旨,即关注并支持本土艺术家,尤其是年轻的、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作品,为他们提供展览展示及作品推广。”刘明特别强调,《美术文献》杂志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目前是完全独立运营,虽然同出一脉,但定位不同,杂志是关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艺术中心则更关注本土。
立足湖北本土,关注新人新作</STRONG>
刘明指出:“武汉从来都不缺乏好的艺术家,但艺术生态并不完善,很多层次出现空挡。然而,也正是这种缺失让我们看到了机遇。”
湖北省艺术馆馆长傅中望也表示,85时期之后的湖北武汉,从来不缺少艺术家,艺术家们来来往往,却始终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将他们牵引到这里。他说:“在这个来来往往的城市中,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或许是一个较为执着的见证,这个见证恰好反映出一个艺术机构在特定时期与地域的作用。他们对湖北本土年轻艺术家的关注与推介,活跃了艺术生态并不十分理想的湖北艺术界;其对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也为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留下了点点历史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