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开幕 “优化双年展机制”令人耳目一新
大型装置、多媒体作品占据“美术馆剧场”
奥诺黛拉摄影作品《易装》
张洹的《塞魅丽》将整幢明代祠堂搬进了展厅
昨天下午,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举行了开幕新闻发布会。两年一度的艺术盛典拉开帷幕。本届双年展将持续到明年的1月23日。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本届上海双年展颇有一些史无前例的改变。比如,出现了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中国美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组成的完全本土化的策展团队。本届双年展以“贴近世博,回应城市主题,优化双年展机制”为展览主旨。面对响应长期存在的双年展模式改革的要求,“优化双年展机制”的说法至少令人耳目一新。
在全球范围内,近百个双年展蓬勃发展起来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双年展被不断创立。这些名目繁多的双年展,给艺术创作带来了繁荣局面,并且促使全球艺术的加速交流。但几乎在同一进程中,双年展学术上的趋同、参展作品的日渐平庸、整个展览对大众趣味的迎合,以及作品遴选中的圈子化等等,各种问题也在滋生。
本届双年展策展团队坦承,对于双年展文化,从西方到亚洲,都面临着如何优化模式、创新制度的问题。所以,他们希望上海双年展能够在优化双年展的模式当中创新一些制度,找到一些新办法。本届上海双年展从主题到全新的展览构架,都可算是策展团队对当代艺术展览机制进行的反思。
现在反思的结果已经呈现在上海美术馆。在今年的双年展中,上海美术馆成为一个剧场。在“巡回排演”的多幕剧中,它是最重要一幕的发生地。21个国家和地区,47位(组)艺术家,50多件作品,分布在4层展厅里。在现场,既可以看到包括在国际艺坛已享声誉的刘小东、王小帅、张洹、杨福东等人的作品,也有诸多青年艺术家的创作。
在本届双年展中,大型的装置作品、多媒体作品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如张洹的作品《赛魅丽》,将整幢明代祠堂搬进了展厅。同时,对平面、立体、多媒体进行综合运用的作品近年来也开始不断出现。比如世界剧场(VERDENSTEATRET艺术小组)的作品《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这个融合了机械装置、表演和音乐会的跨界作品,其构思的巧妙、技术实施上的复杂和视听感受的精妙,令人难忘。艺术家关伟将传统绘画、旧地图、装置糅合在一起的作品《开发区》,也同样是一件自成系统的佳作。不少艺术家也在创作中突出了艺术作品的进行过程,如刘小东的作品《入太湖;出北川》,邱志杰在现场绘制的巨幅壁画构成的装置《邱注上元灯彩图》,马良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了展览等。
和任何艺术展览一样,对作品的喜好都因人而异。但且不管评价,本届双年展还是产生了很多看点。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对作品进行分类。比如有趣的和枯燥的,简单的和复杂的,震撼的和平淡的,界面友好的和晦涩难懂的。在这些自我分类之下,借助每件作品的文字说明,观众或许能隐约触摸到策展团队设置的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