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正在进行题为“奢华展示: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国艺术”展览(Extravagant Display: Chinese Art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本展于2010年12月15日在大都会博物馆三层,佛罗伦萨和赫伯特•欧文中国装饰艺术展厅(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Galleries for Chinese Decorative Arts)开展,将持续到2011年5月1日结束。
自十七世纪晚期,欧洲开始掀起中国风尤其是后来十八世纪模仿中国艺术风格的家具、纺织品、陶瓷等花样设计或装饰的热潮,一直持续到今天。中国历史上的清朝(1644—1911)在几个世纪中也使西方意识到了中国式的审美与想象力。在西方人眼中,由东北入关后统治中国的满族清朝在强大而博学的乾隆皇帝(1736—1795)统治期间达到了巔峰。这一阶段繁荣和平并见证了视觉艺术的繁盛发展。纺织品、漆器、象牙、玉器、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不仅在北京的宫廷作坊之中,还在如江西景德镇官窑一类的专业工坊中大量涌现。
本次展出的作品涵盖广泛,都有着取材于中国早期艺术并且多层次而严谨巧妙的设计。取材艺术形象包括中国文学和历史上的人物形象;神仙和龙凤等神话动物;鸟、蝙蝠、鱼、鹿等其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树木、植物、花朵以及中国风格的几何图案图形。这些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视觉语言大多为特定的场合如生日或季节变迁等,为个人或群体传递了吉祥如意的祝愿。此次展出的大部分展品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探讨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国艺术的活力和创新,也强调了这一时期艺术风格趋于奢华形象的艺术审美。三个展室各有重点,分别是:宫廷戏剧表演中所使用的戏装;中国清代艺术家使用自然材料制作的漆器、象牙制品和竹制品;玉和其他石料制品、金属和陶瓷器物。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为宫廷使用而制作,也作为中国制造在广泛全球性贸易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占地8公顷,约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却是故宫博物院的2倍,共有248间展室。位于二层北侧的中国艺术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地域艺术馆,收藏了中国从西周时代到清末的三千余件艺术品,除来自山西广胜寺的大型佛教壁画、天龙山的佛头,以及琳琅满目、环绕回廊的众多瓷器外尤以中国字画为甚。中国字画被巧妙地安排在了以苏州园林为蓝本的“明轩”中,其中有书房、小型花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白墙黑瓦、飞檐雕梁、鱼池凉亭、奇石异草等等。明轩建于1980年5月,占地460平方米,所用材料全部取材于中国,出自陈从周等几十位中国匠师之手。
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书画的价值相对于欧洲艺术,一直被极度低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中国画收藏家王己千先生首先将中国书画推到国际艺术主流之中,通过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捐赠和让予使中国艺术品得以保存、维护、研究、欣赏和传录。王己千先生的收藏不仅涵盖了明、清两代甚至包括宋、元代的一些名画真迹。鉴于王己千在中国艺术史上地位的重要性,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甚至特别以王己千的名字命名中国绘画馆中的一间展厅,专门展出他收藏的中国书法与绘画作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认为,1999年该馆从王己千先生手上购藏的五代董源《溪岸图》,是可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件镇馆之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鼎足而立成就中国早期绘画辉煌的世界三大名迹之一。2006年9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曾举办“水墨:中国的书写艺术”展览,展出七十件中国古今书画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组织者精选了6位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家王冬龄、王天德、展望、谷文达、徐冰、秦风的作品,与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赵孟頫、董其昌、傅山、米万钟、倪瓒等古代艺术家作品共同展出,目的在于从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轨迹中寻找其传承的“密码”,体现中国古老文化的延续性,以及传统的水墨书写艺术在当下的演变状态。继2004年举办的汉唐艺术展,2010年9月28日开幕目前正在进行的“忽必烈汗的世界:元代中国艺术”展(The World of Khubilai Khan: Chinese Art in the Yuan Dynasty)之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本次对清代艺术品的展览及回顾将进一步补充和促进国际对中国艺术的传承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