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动态 > 应天齐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应天齐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作者:    来源:《北京商报》    日期:2011-03-11

门里门外》 木雕之五 122cm×164cm 综合材料 2009年

明日,“世纪遗痕”应天齐艺术展将登陆中国美术馆。据悉,本次展览是应天齐继1989年、2001年后,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主体展出2006年至今近五年来完成的《遗痕》系列绘画作品,同时包括行为和架上绘画系列作品《碎裂的黑色》、《徽州之梦》,以及《遗痕·沧桑》影像作品等。另外,应天齐著名的《西递村》系列作品缺席本次展览,对此他表示:“《西递村》早在1994年已经终结。”

《遗痕》作品 真材实料

应天齐从2006年至今完成的《遗痕》系列成为本次展览的主打作品。该系列延续了此前《徽州之梦》系列的残屋、残墙元素,但画面中却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甚至一面完整的墙,每一幅作品仅仅聚焦于一面老墙的局部。对此,应天齐表示:“这是走出西递后又回到西递的深层思考,画面不用具象的村落表现,将建筑元素进一步提炼,墙与门等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载体,独立呈现在画面中心,以强烈的中国视觉交代出清晰的时空概念。”

同时,记者看到,该系列作品嵌入了很多实体材料,还原了材料自身特点,并呈现出绘画作品装置化的倾向。例如作品《竹帘》中,艺术家在画面中嵌入陈旧的竹帘,将其固定在画面中,油彩和乳胶则表现出墙壁的凹凸感,有些“墙皮”早已脱落。这样的场景表现出“曾经的真实”。而《木雕之门里门外》中,一块清晰的木雕与一块已被浸染为黑色的木雕相互链接,整体结构的均衡被破坏,黑色与原色的对比,暗示着记忆与真实的对立。

此外,该系列作品延续了用直线分割画面色块与实体材料,而不用曲线的表现手法,应天齐将其归结为“绘画个性”。“早在1967年,画家吴栋梁便认为我对直线很敏感,那时我才十六七岁,听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明白了。”应天齐说。

影像作品 再现古城记忆

在本次展览展出的50多件架上绘画和装置作品中,一部名为《遗痕·沧桑》的影像作品格外引人关注。应天齐表示,“一直以来我始终思考作品的当代意义,但《遗痕》等系列作品是架上绘画,属于平面视觉审美范畴,运用影像等艺术手法可能会更能切入当下的社会意境”。

据了解,《遗痕·沧桑》创作于2008-2009年,当时安徽芜湖古城即将拆除,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老建筑只准备保留53栋,于是应天齐在古城动迁前,用影像照片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记录。

古城拆迁前,他选择在古城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安放摄影机,记录了十字路口从白天到夜晚十几个小时内所发生的一切。第二天,恰逢端午节,应天齐又选定一户人家继续拍摄,将古城中一家人一天当中的真实生活全部记录下来。一年后的端午,古城已拆除大半,在十字路口的残墙上,他重新播放了一年前所记录下的影像。应天齐回忆道:“当时那户人家已经拆迁,影像再现了失去的记忆。”

《西递村》系列 缺席展览

应天齐1987年开始创作的《西递村》系列版画,因皖南西递村的岁月洗礼而关注中国时代生活的叙事方式,曾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2008年,该系列的38幅作品又因拍出92万元高价,再次刷新了中国版画拍卖纪录而名声大噪。但是,本次展览中并没有《西递村》系列版画参展,对此应天齐表示:“1994 年我已经告别‘西递’,将它的最后一刀留在芜湖,从那里开始也在那里结束。”

据了解,1994年,一位意大利留学生向他建议走出西递村创作中的黑色压抑后,应天齐开始进行艺术与公众的互动性尝试,此后创作的《徽州之梦》等作品融入当代社会,并开始对生命进行反思。

关键字:应天齐,中国美术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