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动态 > 16位年轻艺术家的51平米
16位年轻艺术家的51平米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11-04-20

在北京泰康空间进行的《51m2:16位年轻艺术家》,就是一个有“边缘意义”的展览。它是之前一个同名项目的延伸。

不经意间,当代艺术借助资本力量所实现的世俗意义的成功与“繁荣”,使得衡量艺术价值的“理想方式”顺势被简化为艺术市场价格排行榜。艺术创作本身的纯粹与否,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卖得掉、卖得好。继资本主义中产阶级上世纪中叶成功完成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化和彻底解体之后,带着现代主义黏液而诞生的中国当代艺术终于在强大的资本力量引诱下步入“正道”。面对资本营造的艺术大卖场,众多当代艺术家都主动或被动地变成了供货商,并与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策展人等力量愉快地达成了不言自明的共谋关系,进而使展览变成了展销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看到特别的展览以及没有染上“铜臭信仰”的独立艺术家的作品,就不得不把眼光转向那些远离主流舞台的边缘地带。

这次在北京泰康空间进行的《51m2:16位年轻艺术家》,就是一个有“边缘意义”的展览。它是之前一个同名项目的延伸。参展艺术家均以个展的方式参与过这个项目,而此项目试图传达的观念是:艺术家如何自治。面对当下复杂功利的大环境,艺术家需要清醒地知道,在种种限制中应如何做到自主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所以展览主题选择了最简单的无指向性的空间概念:51m2(即展览空间的面积)。对于每个参展艺术家都没有任何概念、方式上的要求、暗示和限制。在策展人看来,“今天的艺术机制中表达权利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而如何有效地展出,更好地展出?以及展览究竟给艺术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却是一个被搁置了很久的事情。”

此次展览的都是艺术家的新作,他们思考现实的诸多限制,自觉避免那种简单图解式的、情绪化的表现方式,将视角探入现实中更为微妙的层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既展现出思维的开放性,又含有某种内在的孤立性。

比如,马秋莎的录像作品《黎明是黄昏的灰烬》,以类似纪实的手法呈现天安门广场清晨时分的静谧景象。天亮时,华灯熄灭,报时钟声缓慢而单调地奏响“东方红”的旋律,有人在清扫,一些乌鸦飞过,偶尔有车声,华灯熄灭时有嗞嗞的电流声。不远处,武警在拉警戒线,几个孩子在冷风中奔跑——这些因素被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异常陌生的视界。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表层硬壳被镜头破出一个裂缝,给观者带来诸多重新感知的可能。

徐渠的行为影像作品《逆流而上》,关注的是指向性不明却又非常执着的行为过程:两个人扛着一条橡皮小舟,从京郊亮马河向城市行进,遇河划舟,遇路则步行,曲折来到城市深处。他们完成的是一个无目的行进过程,或者说过程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这个影像作品里也没有故事,但它生发出寓言的意味,关于城市,更关于那些试图进入城市核心的局外人的茫然。

艺术家赵赵向来追求创作的突发性,常将公共性事件转化为个人事件。但这一次,他展出的却是颇为观念化的绘画作品《奉献》,画的是两条挺立在水面的鱼捧着一盆金黄的鱼籽。这幅色彩单纯的画作呈现出的戏谑悲剧意味,会令人联想到现实中种种无意义的自我牺牲。

赵要的装置影像作品《吃葡萄不吐葡萄,不吃葡萄倒吐葡萄》展现了他一贯的“填充物景观”思维。在他眼中,“艺术只是给观众创造景观的某种填充物,至于填充什么反倒不重要了。”他把一句经典而老套的绕口令演变成一个直观的场景,扭曲的葡萄藤似的钢筋结成了一个有小口的网笼,地面上贴着一行作品标题的拼音,旁边的电视里播放的是个倒置的录像:一个人在蹦床上跳动仿佛在射向地面。在这件作品里,他从标题到视觉都营造了一种荒诞的尴尬之局,折射着现实中纠结颠倒的无意义状态。

通过16位艺术家各具特色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轻艺术家虽面对充满限制的现实世界,却始终保有原初的敏感性与独特而鲜活的洞察力。他们有意避开那些为求获取艺术史式的“深刻”而与历史、社会、哲学问题刻意调情。他们不愿跟从一些牵强附会的流行创作思维模式,而喜欢直视现在,以个人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对现实的发现、怀疑与反问。他们在回归个体、回归独立的同时,颇为轻巧地跳出了权力话语与资本力量共同构建的价值链条,从而保持了艺术创作的野生状态。

关键字:泰康空间,51平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