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力的《布朗运动》
【展览】 “关系”展的奇妙“关系”
“关系”展里有什么“关系”? 民众是否看得懂“关系”展中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家往往是在创作中,把各种话题或者熟悉的事物进行变形,或者碾碎和放大,并将自己的思考糅入。熟悉且陌生的感觉会让观众产生与之沟通、理解和互动的欲望。也许在与艺术品快乐的互动中,在展厅里静默的思考里,在迷惑甚至不屑中,一种奇妙的关系油然而生,无论你是抱着什么态度 跨入广东美术馆的大门,“关系”由此展开。
“关系”就是生活本身
步入广东美术馆正门,白墙上巨大的条幅书写着“关系”,其下是庄辉与旦儿的《倾斜11度》———黑色的,巨大的,向后倾斜了11度的圆明园主体建筑:大水法的残部的微缩复刻品,反映这个历史文化的符号处在当下城市当中的一种状态,希望人们能换个角度去看“历史”。而大水法的两边各有两对可爱的《鸳鸯》,这个寓言式的爱情之物被创作者庄辉戏称为“脱了毛的铁皮玩具”,它拥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里面浮现的花纹是显微镜 下病毒的模样,据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若抚摸雌性(鸯),雄性(鸳)则会大叫,反之则毫无反应,为什么不?这也许是折射两性关系在当今社会的现象。即使不能直观地从作品中感受到这种深意。没关系,胖墩墩的鸳鸯还是非常可爱的,深受观众欢迎。
也有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了个人情绪,例如蒋志的系列作品:《片刻之光》、《安静的身体》以及《微物之神》则通过光的影响、绚烂过后剩下的烟花筒和逐渐变暗的手电筒 表达了对逝去爱妻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思考。观众是否读懂这种哀伤并不是蒋志所关注的,正如他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哀伤的权利,但我们希望在哀伤中看到更丰富的东西,从哀伤出发去思考更多。”在他看来,艺术是为了让人们更自由更丰富,是为了让人们发现和创造。
而张大力的“布朗运动”,可以看到数个“人”穿插在巨大的脚手架中,杂乱的脚手架仿佛也形成了一张大网,把人纠结在其中。艺术家是想通过物理学,来对个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关系或者事件“撞击后”产生不规则的运动进行视觉上的计算、解读……
互动与观众发生“关系”
在保证艺术性的前提下推动互动性,是罗一平担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以来致力推动的。可以说,当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当艺术可以让观众参与,那么在这种文化互动之中,观众与艺术品,甚至是美术馆便产生了一种关系。而在“关系”当代艺术展里,更突出了互动性这点。因此大部分的观展过程,可以是很轻松的,甚至具有一定的游乐性。
邱志杰的《邱注<上元灯彩图>》展厅变成“剧场”:用软件活化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古卷:上元灯彩图,并将其中的内容,创造成立体的器械。四面墙、一整个展厅的白描,都可以缩影在展厅中的一个立体作品上;碎瓷贴在不同的瓶子 上,你可以在场中多个瓶子中找到相对应的图案;钓起一串串钥匙的“渔翁”;背面是镜子的半个鸟笼;巨型的手摇“音乐盒”;用书拼成的树,用树皮做成的书,能随意推动的独轮车《异乡人》……它们成为自动和互动表演的道具 。而在史金淞的《悬丝计》可通过那些垂吊下来的丝线,拉动活动的木条,整个木架子即刻活了起来,越多人拉动,活力越是强悍。谁能想到这些经过细心打磨的组合成一棵大树一般的木枝条,是艺术家长时间 收集回来的废弃木条呢?而向京的《观看之道》系列更是在作品以外还别出心裁 地准备了万花筒、透镜、望远镜等物品,观众可以自行选择不同视角的观看方式,选择属于自己的“观看之道”……
结语:伴随着趣味的观展旅程,让人意犹未尽 ,我们能在此中感受到,“关系”当代艺术展的十二位艺术家除了展示出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个人与个体、集体、社会之间的思考外,还有对当代艺术的反思和摸索。在这场名为“关系”的展览场上,艺术家更多地注重与观者的关系。有的创作甚至需要观众的加入才能最终“完成”,构建成艺术家-作品-观众的完美互动“关系”,我想,这才是“关系”当代艺术展的最终目的。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