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即将在威尼斯开幕的“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中国馆也许是最独特的一个,也是最有“中国味道”的一个去处。昨天,官方首次公布了中国馆的详细展览方案,策展人彭锋向记者详细解读了五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如何“弥漫”在威尼斯。
据悉,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ILLUMInations”。总策展人取“光照”(illume)和“国家间”(nations) 的意思,将其解释为“基于光照的启迪”。中国馆策展人彭锋则认为,中国文化更侧重味或者气味。“中国哲学主张宇宙万物是气的聚散,而不是上帝的创造。西方美学重视光,中国美学重视味。西方美学中的光的启迪,在中国美学中就是味的渗透和弥漫。”在这一主旨之下,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原弓、梁远苇五位参展艺术家分别以荷、药、茶、香、酒为题材进行创作,观众的感官将被充分激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将形成别具一格的心理感受。
将气味作为展览主线,彭锋的策展思路却起源于中国国家馆场馆的诸多“劣势”。据了解,该馆位于威尼斯军械库展区的末端,是一个放满油桶的油库和一片草地。草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处女花园”。但是,“好听不中用”是大家对其的评价。展馆内部阴暗、潮湿,充满锈迹斑斑的油桶和令人胸闷的柴油味。油桶已经是场馆中的“作品”——被油桶分割得零七八碎的空间,一度令策展人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我想到弥漫,想到用气味做载体来表现弥漫,我终于找到了我能想到的利用油库的最佳方式。”
彭锋首先为中国馆设计的气味是“中药”,而最终确定的五种气味,与“五味俱全”和“五味杂陈”形成隐喻关系。然而,这一策展方案公布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认为其不过是对“中国符号”的罗列。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彭锋对此回应:“我们选择的这些气味载体,不是符号,而是实物,其中满含今天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寄托,是今天中国老百姓的心灵世界。如果我们将白酒替换为红酒,绿茶替换为咖啡,荷花替换为玫瑰,中药替换为西药,熏香替换为花露水,我想就不会有人说它们是‘中国符号’了。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它们在今天完全是平等的,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提醒人们,传统的未必不是当代的,当代的未必没有传统。是的,许多有‘当代性’的东西,离艺术越来越远。相反,失去‘当代性’的东西,却有机会成为艺术。”
艺术家蔡志松作品《浮云》分成“主体云朵”和“飘浮云朵”两部分。“主体云朵”用不锈钢做成,外喷白漆,云朵内部装有茶叶和风铃,有小孔散发茶叶气味和风铃声音,以不倒翁的结构放置在草地上。《浮云》可能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体量最大的作品,用了三只四十英尺的集装箱才将主体部分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