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动态 > 新媒体艺术展:关注生态的参与意识
新媒体艺术展:关注生态的参与意识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期:2011-08-01

正在现场转播节目的艺术学校 劳伦斯·马斯塔夫(比利时)

点·动 朱利叶·坡普(德国)

中国美术馆的广场被如同天外飞来的怪物侵占——这件名为《天气隧道》的外形怪异的作品,集合了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以直观多样的艺术手法实时展现了世界各地天气和环境的探索,提供给观众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缩影。

走入中国美术馆展厅里,《农场之泉》里有鱼、植物、阳光、水、泥土、电子元件和我们看不到的细菌,一个可持续农业项目,而且,它很美;《人工月》是展览里最亮的作品——10000个不同型号的节能灯同时发光发热,灯的秩序、月的形状、冷白的光和炽热的温度,替代了已经失落的“床前明月光”的情怀;《重力细胞》是一块由225块不稳定的地板模板组成的作品,人们踏在上面,重力通过传感器转化为声音,几何图像同时呈现在四面环型屏幕上,好像自己是用脚作曲的莫扎特……

于7月27日到8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呈现的“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展出包括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巴西、荷兰、英国、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的88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

一提到新媒体艺术,不少国内观众都会列出这样的等式:科技+哲学=新媒体艺术。艺术家学点科技知识或者学会编程,再看几本哲学书,把作品说明往玄奥难懂里整,就是新媒体艺术了,以致于很多作品只停留在新奇的层面,远未达到艺术的层次。而如今的新媒体艺术家在思考那些关乎生命的课题——人类是自然的中心吗?如何认识周边的生态环境?人工生命与其他物种有何关系?生命是否可以延展?

展生命之宽:更新艺术新定义

拓展人类的感知,扩大生命的领域,策展人张尕表示,面对气候污染及生态危机日益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挑战,“延展生命”以知识视野和哲学思考展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艺术的想象唤起大众的认知与参与意识,为探讨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人文理念提出了艺术性的倡议。展览因此以“惊异之感”、“临界之境”、“悬道之城”3个分主题为线索,从对于感官世界的新发掘延伸到因多种生命形态的涌现所带来的有关生命的新含义的解读,也对导致生态和环境危机的历史缘由和哲学背景进行思考,就现代主义运动所催生的主体性以及由此所孕育的人类中心论提出质疑。

一面巴洛克风格的镜子,却难以展示物象的整体,当人走过镜子,“咔”地一声,电子屏镜子以图像形式“破碎”,在人们的惊愕之中,现实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它又会令人想起福柯对委拉斯贵支的《宫娥》的分析;有秩序地流动在一团管线中的特制红色液体,是“一团乱麻”中组构有秩序形象的最小单位——《点·动》,创作者朱利叶·坡普呼应的是希腊神话里有关克里特岛、牛头兽和阿里阿德涅线团的经典文本。

新媒体艺术的作品不只有对经典的致敬,柠檬可以发电、花朵可以对话,《15分钟的生物学名气》的摄像机镜头扫描展区内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策展人张尕,利用生物特征视频分析软件将他们的头像与互联网上各种名人肖像对比,他们因而成为歌唱家或者电影明星,当普通观众可以成为安迪·沃霍尔所说的“15分钟新星”,在解构现代娱乐业的光怪陆离中展览把现场变为了游乐场。

通过科技,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简直特曾说,利用网际网络、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智能软件、虚拟实境、神经网络、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新媒体艺术开拓了人工生命的领域,也更新了艺术的定义。

依娜·克拉斯的《柠檬的诗》,以1000个柠檬作为发电能源,连接Scribbler软件,可以为观众加诸其上的动作组合成一首诗;坐在《正在现场转播节目的艺术学校》——巨大的透明PVC圆桶里,打开风扇,看见泡沫颗粒形成风暴,作者劳伦斯·马斯塔夫将它形容为“坐看云起时”,风眼一片安静,有如冥想般超现实;DV作品《粉尘空气》由城市电磁场聚焦的花粉云扩散出幽灵般遥远的朦胧感。

延生命之长:建设的比呈现的更重要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永远是人类文化中难解的主题,当臭氧层空洞、森林砍伐、酸雨、石油泄漏、放射性烟云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词语,如果我们还希望继续栖居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必须提出新的方案和洞见,以扭转人类的进程。

因此,在张尕眼中,延展生命展开人与自然命运的反思,为探讨一种新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理念提出了建设性倡议。但这样的理念有时并不能被“贪玩好耍”的观众直接吸收。

对此,参展艺术家认为,新媒体艺术概念的模糊会使更多可能性产生,也许这种没有统一趋势的无序混乱的发展形态更能利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亦曾言:“媒介即思想”——新媒体艺术不依靠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介来表述另外一个思想,它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呈现——它不是去表现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内容。

这些“内容”,在展览的“悬迫之域”部分,将生命依赖的生态环境引入焦点,以艺术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关注,以艺术家来介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再造——《番茄五重奏》,观众钻进帐篷,其呼出的二氧化碳加速了番茄的成熟,这一成熟过程又控制了音乐与光的节奏,以形象的方式让人联想起臭氧层问题。颇似肺活量测量仪的《呼吸》,创作者古托·诺布莱加介绍,由人的呼吸传导到植物所附带的控制器,产生生物学脉冲,以GSR电路传导控制下部的机械手臂张开;而古尔伯托·埃斯帕扎的《游牧植物》以录像文献的形式记录小型自动化机器人如何找到污染水源并分解其成分提取能源的过程。

延生命之长,亦如评论家阿君·默德尔所言:如果创造艺术意味着通过科学技术转化生活,并且作为生态圈的地球应视为在一个涵盖一切技术范畴的艺术品,那么艺术创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此时此地生活的写照,还要凸显改变世界这一过程本身。艺术可以揭示在这个时代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这样的思想在罗伊·阿斯科特那里成为21世纪艺术家的准则:“建构的问题比呈现的问题更重要”。

新媒体艺术家正在建构。

《永不回头的骑士》,12个轮子代表12个小时和一年的12个月,缺水的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在轮子上不停“沙沙”转动,轮子的转动让代表宇宙时间与星球的光束透射出来。这是一件晶莹剔透的作品,而创作者戴安·兰德里眼中人类对大自然可悲的短视态度与宇宙时间的永恒之间尖锐的对立也相当“剔透”。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展览突出了“生命”和“生态”两个主题词,一是揭示生命诞生的方式和生命的能量通过不同媒介得以转换,二是提示了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多种方式的可能性。透过主题,观众既可以体会在预设的极端情境下环境变异给感官带来的体验,也可以在有意思的转基因植物寂静生长中反思生命的延展,更可以在对艺术家创作动机与作品不同形态的理解中提升关注生态现实的参与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新媒体艺术还只是一个粗坯,我们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发掘——张尕所说的,“艺术家在环境危机中充当雄辩的讨论者,在自然终结的困境中充当富有成效的活动家”的那种可能性。

关键字:中国美术馆,新媒体艺术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