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像1990~1998》 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
《轰!!》 马特·法兰克斯(Matt Franks)
《我的巨型填色簿》 积克与迪诺斯·查普曼
提到英国文化,你会想到什么?莎士比亚戏剧、希区柯克电影、披头四、足球……还有一个不可不提,那就是英国当代艺术。在过去30年里,英国当代艺术家们革命性的创作引人注目。日前,由英国文化协会主办的“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中国巡展进行到第三站香港,6月30日到10月9日在位于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了英国艺术家1980年至2010年间创作的近150件真迹,中国观众借此可近距离接触英国当代艺术30年的创作历程。香港是此次巡展地中离广州最近的一站,有兴趣的观众不妨找个周末过去看看。
7月25日,英国文化协会艺术及创意工业总监陈永刚专程从香港来到广州,推介这次展览。据了解,英国文化协会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最丰富的英国现代及当代艺术收藏的机构之一,自上世纪30年代末开始搜罗世界各地成名或新进的英国艺术家作品,目前已收集了1650名英国艺术家创作的8500件作品,这次巡展就是从中精选出来的,包括绘画、版画、摄影、录像、装置等。
陈永刚介绍,从1980到2010的30年间,艺术在英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艺术在社会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一变化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新一代富有创新精神和雄心壮志的年轻艺术家的产生,他们被称为“英国青年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这批当时刚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年轻艺术家,大胆挑战传统艺术模式,敢于运用不同媒介和材料,其作品富于新鲜感,带有强烈个人风格,常常反映或响应社会或文化的问题。由于加入大量社会文化和政治元素,他们的作品通常极具争议性和挑战性。时至今日,“英国青年艺术家”早已享负盛名,当中的代表人物包括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米高·兰迪(Michael Landy)等。这次展览展示了这批艺术家的多个作品,正要向观众讲述艺术是怎样记录并反映社会变化的。
英国当代艺术这30年来,已渐渐成为英国广为人知的主流活动,不再只是针对一小部分受过教育的精英,变成可让大众观赏、接近的艺术活动,除了“英国青年艺术家”的影响外,还得益于多种文化政策与措施。如1984年首个为当代年轻艺术家设立的“特纳奖”,第一个专注于现当代艺术的公共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开放等,都造就了英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这次展览中,也包括了多位获英国“特纳奖”提名或得奖的艺术家作品。
作品介绍
“自我呈现”是卢卡斯作品的核心元素。《自拍像》包含了她在1990至1998年间具代表性的作品。除了经常使用食物或日常物品来创作带隐喻的静态写照外,卢卡斯亦在每幅作品中制作可笑的场景来戏谑观众。她尤其喜欢玩弄性主题,不但要让观者重新审视自身对两性角色的看法,亦要揭示英式幽默里令人不安的一面。她的作品带有某种原始的能量和对抗性,常以滑稽的手法来模仿男性姿态。这种扭曲的幽默,能让观众愤怒或可笑。
马特·法兰克斯的作品主要采用大量生产的工业物料及日常用品作为材料,制作幽默奇异的形象,用以挑战观众对传统雕塑的技巧和功能的理解,诱发反思。他以大型泡沫塑料制成的幽默雕塑品《轰!!》(Fooooom!!),结合了传统的制作雕塑技术及现代流行文化和物料。法兰克斯表示:“作品《轰!!》是一件思想雕像的三维作品,目的是显示巴洛克艺术、流行文化和人类启发的意念。作品中的爆炸是隐喻的体现,它在破坏中变成安全及演变成和善的卡通软云,是巴洛克艺术及能量爆发意念的图像描述。”
1993年,查普曼兄弟因展览“战争的灾难”开始备受注目。这个作品是一部包含了21幅蚀刻画的作品集。儿童填色簿的内容应该是可亲而温和的,但查普曼兄弟却发挥了荒谬的想象力,参照从戈雅到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史图像,为儿童画加入了阴森黑暗的一面,细看之下,如可爱的玩具熊变成内脏外翻的怪兽,笑容可掬的小丑其实是一副骷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