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35岁的严敏来到湖南省博物馆,特意参观“2011艺术长沙”的当代艺术展览。面对张晓刚(微博)的作品《青松与药瓶》,她直摇头:“看不懂。”9月17日,同天开展的两次当代艺术盛会——“2011艺术长沙”当代艺术展在省博开展,“2011中国抽象艺术巡展·长沙站”在月湖公园开展,一时间,星城聚集众多艺术家、策展人和收藏家,而观众们也一边直叹当代艺术看不懂,一边又享受猜测、遐想和讨论的乐趣。
那幅严敏看不懂的作品出自张晓刚之手,后者与方力钧(微博)、岳敏君、王广义并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他的早期作品《生生息息之爱》在今年上半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专场中以7906万港元(折合人民币约6656万元)成交。不仅是他的作品,今年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异常火爆。不少作品频繁创出天价,成交纪录不断刷新。其中吴冠中作品《狮子林》更是以1.15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品的新纪录和吴冠中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看不懂的当代艺术作品,为何频传天价?长沙是否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又一当代艺术高地?
A当代艺术品,艺术在哪里?
在“艺术长沙”开展后第二天,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也在长沙开幕,会上众多收藏家们就当代艺术市场、收藏者的责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如何界定当代艺术的问题上,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惠东表示,“第一,它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收藏当代艺术也是对艺术的一种介入、一种支持,这是当代艺术的特性,也是收藏当代艺术的一种乐趣与收藏传统文物古董的区别,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而且我们的收藏确实会对这个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作用,实际上从这个角度说,收藏当代艺术也是在创造当代艺术。第二,当代艺术的特性即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实际上就一个词‘批判’, 对社会现实的解读,就是一种批判。”
一件当代艺术品的价值或者其艺术性该如何判断?这个判断的标准是艺术家的才气还是商业价值?著名画廊经纪人黄燎原曾表示,成为天价作品的必要条件中,艺术家的才气很重要,但是这种“才气”是否符合潮流更为重要,同时艺术家的人际关系、批评家和策展人的抬举、媒体的关注和博览会的经验,都是影响到一个艺术家作品价值的软性条件。他同时表示,除软性条件外,硬性条件还包括展览经历、收藏经历、拍卖经历和画廊代理的情况。
B天价艺术品,何解这么贵?
除了艺术品本身被认为看不懂外,艺术品市场的火爆情况,也让很多人直呼“看不懂”。
2010年,佳士得全球拍卖市场的销售增长了53%,而私人销售增长了39%,33亿英镑的总销售额是佳士得史上的最高纪录。佳士得CEO史蒂芬·墨菲表示,这些数字表明“一个包含各种形式艺术销售的胃口正越来越大” 。如今,墨菲有了一个关于艺术价值持久增长的理论,他认为,“虚拟世界、获得高清晰度图像的简易方式以及在线艺术的可得性都将增加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包括佳士得在内的艺术机构的作用就是‘尊重艺术’”。他认为,当前的艺术市场,通货膨胀正在全球蔓延。
无独有偶,中国首个专门以研究国内外艺术市场动向为目标的学术机构——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逐年递增,特别是从2003年之后呈现明显增长。2003年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26.63亿元,2004年77.53亿元,2005年增加到156.21亿元。之后,艺术品市场走势平稳,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呈现井喷式爆增,2009年212.50亿元,同比增长158.80%;2010年588.75亿元,同比增长177.06%。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称,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艺术原创产品和古董艺术品的交易总额为989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跃居世界第二位。曹文炼称,这种发展水平让他感到惊讶。据其介绍,中国GDP、经济总量虽然也是排在世界第二,但占整个世界的经济总量也只有7%-8%的份额,而中国文化产品的交易量却远超该水平。
即便如此,业内人士表示,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天价时代”还未到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喆认为,“与众多国外艺术家作品价格屡创新高相比,中国当代艺术品价值仍属上升阶段,‘天价时代’还未到来。”
收藏家王艺说:“艺术真的那么值钱吗?我真不觉得艺术这么值钱,但是商业的炒作是必须的吗?在某种程度上说又是必须的,因为你不把它炒得这么贵这么高,就引不起全社会的关注。”
对于目前资本越来越介入当代艺术品市场,艺术家方力钧表示,这其实是每一个人都面临的同样问题,“作为艺术家来讲,有一些艺术家抱着一种非常积极、非常配合的态度,尽可能地放大资本对于艺术的影响,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艺术的绝大部分或者主要的部分都是由资本来构成的,也有一些艺术家是坚决地抵制资本,这种艺术家可能现实的处境差一些。在这个两极之间,其实每个艺术家会在不同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一个不同分寸的认可,这种分寸是有变化的。我其实也是,有时候会陷在一种矛盾里边,有的时候是比较积极的,比较倾向于相对乐观地来看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就是比较悲观的,觉得这不是特别好的状况,到底准确的判断应该是什么样的,就见仁见智了。”
C当代艺术,离长沙有多远?
比起传统艺术品,当代艺术品似乎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从一个更狭义的商业角度看,近现代、古代艺术品,故事太多、争议太多,更适合圈内、小范围玩;而当代艺术品,真假不是问题,门槛更低,适合大资金入场,也更适合老百姓入场。
第三届当代艺术家收藏年会轮值理事长李国昌认为,当代艺术收藏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经典艺术,即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例如1985时期的新潮美术、1980年代末的现代艺术等,因为它们是各自所处时代的重要节点,节点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大多都会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另外一种是实验性作品,也就是相对当下而言具有前卫性质的作品,它们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划时代的艺术。“一些有冲击力、具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的作品就是属于这一类,这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它可能是装置、影像等不同的形式,但是一定会包涵社会、文化等层面的一些深刻思想。”
著名艺评家、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王端廷则表示,即使当代艺术远离普通大众,它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提高中国民众生命质量的重要力量。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坛上的影响证明,它已经真正变成了中国当代文化走向世界、迎接挑战的软实力。
对于当代艺术展览在长沙展开,张晓刚说:“我觉得在国内所有的文化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二级城市还没有这种可能举办质量高的、一流的展览,‘艺术长沙’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和实验,这样做下去,我觉得它在全国的影响力会很大。”
与此前两届“艺术长沙”不同,该展承办方之一、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谭国斌本人表示,今年打了一张学术牌,前两届“艺术长沙”的配套活动如研讨会、展览画册等已经不能满足本届的专业需求。合理规范的资源调配、各阶段工作的具体实施,不只是有热心、有资历就能完善起来的,它要求有熟悉美术史发展源流、有专业策展手段和丰富策展经验的策展人介入。同时,展览必须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又要求在艺术家的选择方面不受资金力量的影响。因此,谭国斌选择了邀请策展人的模式,在两年的筹备和实施阶段,他不对策展人的决定进行干涉。他希望 “艺术长沙”成为长沙的一个文化标志,也希望它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