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向京为媒体记者讲解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这个世界会好吗?——向京2008-2011今日美术馆个展
2011年9月23日,著名雕塑家向京 “这个世界会好吗?Will things ever get Better”首次作品个展在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从今年3月开始酝酿,为该馆本年度最重要的学术个展之一。
时隔三年,向京抛出这个疑问作为个展的主题,并且在作品中体现一种“提问”和“背离”的创作姿态。告别(或至少是暂别)从前那种对于生命内部世界的个人化内在透视方式,转而要以组构性的现场和文学化的暗喻方式来表达“处境”这一主题,也成为她结束“女性身体创作”阶段的一个新标志。
本次展览分为“动物”和“杂技”两个系列,共计14组作品,显示了艺术家从2008年之后试图延续一部分关于在当代艺术语言方式中寻找出路的讨论,同时探索在哲学意义上的处境中我们身处游戏结构里的位置。
在8组“杂技”作品中,向京从杂技表演的技能元素抽取了“托举”与“柔术”两种,从造型上将它们进一步加以夸张,期图观众能够从那种不可能的造型姿势里读解出杂技的“反人性”的一面。譬如,在高耸的“无限柱”里,每个女性双腿翻转至身前,以不可思议的柔韧之躯来承受层叠其上的重力,面孔上保持着表演时所需的微笑。这种微笑多少显得僵硬、空洞,掩盖着生理性的巨大压力;而在《也许我要求一切:每一次无尽沉坠的黑暗,和每一次攀登的闪烁》中的造型之中,位于下方的演员身体的受力点被构思得格外诡异,在现实之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在6组“动物”主题作品中,向京更进一步“背离”了以往创作面貌,这些动物的造型看似单纯、逼真,却又蕴含着微妙的变形,它们往往在细节上有别于现实中的单一原型,糅合了别的动物种类的特征和艺术家自身的想象力,并且以斑驳的色调暗示着沧桑和神秘,在某种程度上令人联想到《山海经》或者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幻想的动物”那样的奇幻文本。它们中的大部分形体都呈示为蹲伏之姿,似乎要刻意降低我们的视线,甚至要求我们也随之匍匐,才可以完整地领略它们细微的表情和内心世界。在对于“动物”系列的凝视和思考之中,我们会淡忘社会处境的具体内容而深化了对生命本质(以她的话而言,即“人的自然属性的部分”)的体验,而她最初设定的“被围观”并非人们凝视的重点所在,相反,是我们感受到了“被围观”,被这些单个的、茕茕而立的形象逆向地检视与盘诘。
“杂技”系列的被塑造被关系和“动物”系列的“被围观”,以及在美术馆空间里所呈现的各自关系和呼应,正是艺术家的一种新语体,一种多重身份的演变——从自我发散到群体,从被看衍生到自观,从表达成为导演。尤其在当下中国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点,“这个世界会好吗?”是疑惑更是一个邀请的开放式讨论,这中间对哲学者的对话、观者互动式的参与更暗示着向京作为艺术家经历了个性化的女性题材表达之后,走到了她原本的对立面,试图通过结构性与暗喻的方式来避免当代艺术中对社会学主题的二元对立性的简单化处理,而给出一个美学上意味深长、折射性的意义空间。
关于向京
向京,196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2007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2007年起与丈夫、艺术家瞿广慈一起成立X+Q雕塑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通过身体说话”一直是向京的个人标签之一。前两次个展——“保持沉默”(2003-2005)以及“全裸”(2006-2007)以来,向京一直在女性身体这个主体性线索上进行思考。一些重要的个人作品如《你的身体》(2005)、《敞开者》(2006)和《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2007)等等通过艺术家的三个不同创作阶段“处女系列”、“身体系列”以及“全裸系列”来宣告了这种语言的日臻成熟,包括对雕塑语言的实验,以及在创作、布展时用空间和镜像等多重语言来映射,最终反射出艺术家在女性本体之外探讨超越“性别”,并用身体作为一个命题去说明某个群体和世界关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