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
蔡国强
曾经以花团锦簇的焰火为北京奥运会呈上庆祝喜宴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又以黑色的焰火在多哈茫茫沙漠中举行了一场焰火的葬礼。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名为“海市蜃楼”的个展,表达多哈和他故乡泉州的联系。中国和卡塔尔是长达几个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伙伴,古老的泉州与多哈恰恰是这条道路上的起点与终点。
当助理的点火倒计时有些不合拍时,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焦急地皱了皱眉头,小声地嘟囔了几句。对于生性谨小慎微的他来说,没有什么比一次失败的艺术展示更令人沮丧的了。
不过,地面上的瑕疵并没有影响到空中的绝妙表演,巨大的火球如约出现在多哈当代美术馆附近的沙漠上空,与此同时,满足的笑容也终于出现在艺术家一直紧绷的面庞上。“太棒了!”一位扎着头巾的卡塔尔女孩惊呼道。
沙漠上的爆炸表演是蔡国强在中东地区第一次个展的揭幕式,而这个名为“海市蜃楼”的展览也是多哈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第一次艺术家个展。展览从2011年12月5日开始,将一直延续到2012年5月26日,50多件展品中包括了艺术家专为此次展览制作的16件新作品。
“海市蜃楼”听起来非常魔幻现实主义,蔡国强表示,希望借用这个主题来表达多哈和他的故乡泉州之间联系。中国和卡塔尔是长达几个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伙伴,古老的泉州与多哈恰恰是这条道路上的起点与终点。
从巨响开始:归乡的黑色仪式
用来揭幕的爆炸表演被蔡国强命名为《黑色仪式》。“黑色仪式是一部葬礼进行曲,它为千年之前来到中国并再也没有归去的阿拉伯人而奏响。”艺术家解释道。
爆炸当然是蔡国强的拿手好戏。不少中国人大都记得他的两部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的“大脚印”,以及建国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的爆炸山水画。相比之下,对于这位艺术家印在美术馆展览目录中的作品,人们却知之甚少。
实际上,55岁的蔡国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蔡氏旋风”席卷全球,其中包括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这样的现当代艺术殿堂。他着装随意而简洁,顶着一个美国大兵式的锅盖头。不过,热爱“玩火”的他却“理性、胆小、谨慎”,用蔡国强自己的话来说,使用火药进行创作是“希望有一个东西干扰我,破坏我,使我比较难以控制,它(火药)总是使我很难控制好”。
但《黑色仪式》却令在场的几百名观众感到,在这位艺术家的手里,火药就像是画笔那样易于控制。在不到10分钟的“葬礼进行曲”中,10次爆炸在天空中印下了如同水墨一般的奇异斑点,这些斑点就像是用中国水墨画出的中东画卷。
与在北京所做的五彩爆炸不同,《黑色仪式》尽量避免鲜艳的色彩,而是以暗沉的棕褐色为主。这也是这次展览的主色调,与沙漠的色彩相同,也暗暗切合了展览的主题:归乡与历史的祭奠。
祭奠在观众进入多哈当代美术馆之前就开始了,62块巨石形成了一条从美术馆外面一直延伸到室内大堂的蜿蜒道路。这些巨石来自蔡国强的家乡泉州,当地志愿者帮助艺术家在上面刻上了摘录自《古兰经》和先知默罕穆德训言的文字,文字是蔡国强在泉州穆斯林墓碑上找到的。
一张新闻图片上,蔡国强面色严肃地站在泉州的穆斯林墓碑旁,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在展览之前所做的“近乎于考古一般细致”的工作。最终成型的艺术品被命名为《归乡》,人们沿着巨石阵走入美术馆,就好似在代替那些未能归来的穆斯林重归故土。
在卡塔尔的50天,蔡国强学会了一个阿拉伯词“脆弱”,写起来就像是“一个大圆套一个小圆,三个尖,一个勾,最后加上三个点”。作品《脆弱》高达3公尺,长度更是达到了18公尺。这是一面陶瓷壁画,由超过480片来自当地的陶瓷制品拼成,是蔡国强首次使用陶瓷材料制作大型火药作品,也是首次使用火药表现书法。最终,在这些脆弱的陶瓷上,火药炸出了意为“脆弱”的阿拉伯词语。
展厅的另一角,两艘借自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的卡塔尔传统“魅惑”小船与另一艘来自泉州的传统中式渔船完成了一次当代性的交汇。这三艘小船若隐若现地藏在褐色的烟雾中,在微绿色的水波上轻轻摇摆。人们可以想象千年之前它们所遭受的海浪冲击以及当年所肩负的贸易重任,而如今,在巨大的展厅内,它们的使命看起来无比轻松:哪儿也不去,只是原地微微晃动。这个叫做《无穷尽》的艺术品将历史与当下同时定格在了观众望向它的目光之中。
成为一位阿拉伯当地艺术家心头最爱的则是《一起飞》。这件作品呈现了27只鹰隼用嘴叼着骆驼飞起来的场景,实物大小的27只鹰隼和一只骆驼高悬在展厅的天花板上,而这两种动物正是阿拉伯文化的象征。
“蔡国强太了解阿拉伯了。”这位当地艺术家激动地表示。
野心的投影:多哈的艺术脚印
早在蔡国强个展之前,卡塔尔就露出了它的艺术野心,掌握着巨大财富的埃米尔家族是近年来全球艺术市场的最大买家。埃米尔曾经谈过他欲买下佳士得的期望,而在2011年6月,佳士得的首席执行官爱德华·J·多尔曼就被挖到了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这个机构的董事会主席正是埃米尔的女儿马亚莎。
在蔡国强之前进驻多哈的艺术家是著名的雕塑家理查德·塞拉。塞拉巨大的雕塑《7》矗立在2008年落成的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旁边。这尊高达24米、由7块德国制造的钢铁构成的雕塑是塞拉在中东地区的第一件作品,也是他全部作品中最为巨大的一件。
马亚莎将《7》视作“艺术在卡塔尔的一个象征”。塞拉在解释这件作品的创作动机时颇为示好地表示,“(这样的作品)只能被放在一个拥有着足以完成这项事业的信念与价值观的地方。”
这样的信念与价值观将被多尔曼利用来实现一个极其宽广的目标,“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尽可能多的博物馆,利用它们来推进艺术对话”,这位前不久刚刚正式进驻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董事会的佳士得首席前执行官表示,“以使人们在想起伊斯兰艺术时,并不仅仅着眼于历史或者宗教,而是着眼于它的世界性。”
蔡国强的展览正是籍借着这样的野心而得以完成。正如塞拉的雕塑作品一样,蔡国强的作品也是从伊斯兰传统的文化与宗教中汲取灵感。62块巨石组成的《归乡》正好与《7》形成了一个相映成趣的雕塑组合:如果说《7》很好地反映了卡塔尔在艺术事业中“更高”的诉求,《归乡》则正好反映了它“更广”的宏愿。
当然,蔡国强与他精彩的展览并不足以为卡塔尔完成所有的愿望。埃米尔家族的一位成员道出了卡塔尔的艺术瓶颈,“来这儿买艺术品的人基本上都是来自海外,或者是少数在这儿受到过良好的艺术教育的人,来到美术馆或者画廊的当地居民依然会在这些作品面前暗暗地想‘我儿子也能画成这样’”。
即便如此,多哈当代美术馆总监瓦桑·阿尔·库戴利乐观地认为卡塔尔的艺术事业是在“边走边学”,对于多哈当代美术馆来说,蔡国强的这次展览只是“美术馆利用第一个念头来不断尝试多元化的项目”的一个脚印,他们还要在不断摸索中来看看“什么行,什么不行”。
毫不意外,“海市蜃楼”展览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令蔡国强跻身到了“能行”的艺术家行列。“蔡先生早早地就投入到了当地社区中去,所以在开展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对这些艺术品进行投资了,”库戴利说,“我们仍在努力地建造一个当代艺术氛围,观众是关键。”
瓦桑的话也是理解当代艺术制作过程的一个关键,与本土观众的互动是艺术家格外关注的一个环节。在卡塔尔工作的50多天,蔡国强并不是一个人闷在工作室里玩味材料,而是在当地社区征募了200名志愿者帮助他制作新作品。这200名志愿者里还包含了几十名还在上学的孩子,面对看起来有些危险的黑火药,他们显得有点儿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