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埃舍尔展成最受欢迎艺术展
上个月,《艺术报》宣布在2011年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十大展览中,里约热内卢的巴西银行文化中心(CCBB)占了三个,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这其中包括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Mariko Mori)和美国新媒体艺术先驱劳莉·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展。不过高居榜首的却是“埃舍尔的魔幻世界”,自开幕起平均每天吸引将近10,000人慕名而来——比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大获成功的“亚历山大·麦奎恩展”每日访客量要多出将近 1,500人。
那么,M. C·埃舍尔(M. C. Escher)是怎么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艺术家的呢?巴西又是怎样冲上这个榜单的头名位置的呢?为了寻找答案,记者访问了国内顶尖的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让他们谈谈对这些数据的看法。我们得到的答案有:埃舍尔创造的那些出乎意料的幻象就是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不但是一个展览,同时也是好玩的交互装置,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社交媒体在熟悉高科技的巴西人中间兴起,把展览推成了网络热点;作为里约文化生活的核心,巴西银行文化中心的免门票制度让他们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魔力是其他巴西艺术机构很难赶超的。
以下是专家们的看法:
“展览靠着交互、有趣、迷人和廉价吸引到了新的观众群。来看展的人又给朋友和家人发短信和照片,形成了很好的口口相传的局面。社交网络在展览推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CCBB
在这方面是很有开创性的,也因此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发展出了一批新观众。其他的巴西文化机构得以坐享其成,因为公众现在变得更好奇,愿意去看一些高质量的展览了。”
——圣保罗大学教授、策展人、前文化部雇员、前圣保罗双年展国际总监 Pieter Tjabbes
“这个展览让我开始留意一个以前一直忽视的词:交互性。展览成功的秘诀是敢于把艺术和娱乐的观念融合起来。一旦能够和作品互动,或者进入一种解释艺术品观念的模拟环境中,观众就能对展览留下更多的印象。这种混合是有效的,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
——“埃舍尔的魔幻世界”展时任里约 CCBB 总监,现任圣保罗 CCBB总监 Marcos Mantoan
“今时今日的巴西,网络上的数码图片幻象比比皆是,3D电影也越来越受欢迎,艺术家们开始像1920年代那样用绘画、版画等传统媒介来吸引媒体的注意力和公众的想象力。”
——专注于场域特定艺术的圣保罗艺术空间 Chapel of Morumbi 策展人 Douglas de Freitas
“我喜欢埃舍尔的作品,因为那些建筑物和我们今天的建筑一样令人不安,几乎无法理解。这些美妙的、精心构建的空间是展览的主要看点。”
——巴西画家 Sergio Sister
“我去看展览主要是想看到画作的实物。小时候在书上看的那些画给我留下了印象,尤其是那些格外有建筑性的空间和景观。我想看到那种线条的错综复杂,看到他的思维方式。他的最强悍、最有趣的作品都在展厅里。它们都是小画,线条精细,真的是伟大的作品,但在许多交互装置里可能效果不怎么好。我认为有没有公众参与要看艺术家和作品有没有这个要求,不应该由那些想要吸引眼球的策展人或制展人来决定。”
——巴西艺术家 Marcia de Moraes
“埃舍尔真的是艺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吗?有时候我会去想什么人跟他的趣味最接近,比如阿尔钦博托,相比超现实主义之类的东西,后者还是更接近视觉“戏法”。一场展览在艺术品上多放些心思,少做点交互装置,也许能激发更多的讨论。可惜的是这个展览在交互装置上那么下功夫,对艺术家的作品却甚少讨论。观众是对视觉艺术更感兴趣呢,还是只想着娱乐一下?”
——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 Mario Gioia
“CCBB是唯一一个无论做什么活动都能吸引到观众的巴西艺术机构,但显然它对媒体争相报道的交互性展览更感兴趣。在里约,公众是不会去别的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的,全城上下都是如此。有人说他们根本对艺术不感兴趣,所以很难讲 CCBB
是不是真的在培养博物馆的观众群。不过我是乐观主义者;我觉得这个纪录不仅是好消息,还是向其他的机构发出的一个信号,他们应该重新考虑和观众的关系。”
——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里约热内卢州文化秘书处博物馆部特殊计划顾问 Daniela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