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是一个人吗?”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只要在断句上琢磨一下,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读。这也是艺术个展《蒋志:如果这是一个人》抛出的一个问题,对“艺术家”的概念及其公众形象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记者了解到,该展览目前正在位于广州的广东时代美术馆展出,也是艺术家蒋志在国内美术馆举办的首次个展。在“如果这是一个人”的主题下,展览包含四个部分:蒋志的个展,蒋志策划的《白眼人熊望洲油画肖像展》与《非常地妖的风景》,以及为虚构人物“木木”建立的博物馆。蒋志介绍,这些展览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的从属关系,而是“四个平行的、互为镜像的世界”。
对“一个人”的解构
蒋志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早年生活工作于深圳,现居北京。他的创作涉及影像、绘画、摄影、装置、写作等多种媒介,通过模糊纪实性虚构、媒介化影像和私人叙述之间的边界,揭示出个体的身体、欲望、情感及其社会再现和想象间的交错和断裂。
近年来,蒋志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第4届光州双年展、第2届广州三年展、第5届上海双年展等海内外多个艺术展,并在上海、香港的“奥沙艺术空间”和北京的“站台中国”等新锐艺术空间举办过个展《表态》。此次以较大规模亮相的《蒋志:如果这是一个人》展览,实际上也是蒋志对艺术家、展览制作和个展概念的重新考察,它是一个“再次观看”及“再次生产”的过程。
在这种结构下,这“一个人”到底是谁已经难以说清,他(她或它)既是蒋志这个人,也是蒋志的画家老乡熊望洲,或者“非常地妖”这个曾经饱受关注的博客ID,抑或是“木木”这样的木偶与面具……当然,这“一个人”也可以是与蒋志作品相关的个体,如展览的影像材料中出现的诗人食指、艺人阿娇,以及蒋志的亲人与朋友;这“一个人”可能出现在一篇文字、一段录音、一段影像、一张照片里,也可能,这“一个人”就在展厅中观看这些作品,或者正在阅读这段文字。
蒋志作品带来内心震撼
蒋志的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观念性,比如影音录像《谢幕》就使人印象深刻:一个身穿红色旗袍的女人反复多次回到台上谢幕,引发了台下观众的起哄。有评论家认为,这个作品给人的感触是多方面的,包括一种“永不下课”的感觉。
相比之下,由多幅照片构成的《娇羞的、太娇羞的!》则更易于让人的视觉感官接受。这组作品的标题取自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在这些照片中,蒋志拍摄下模特们摆出的娇羞表情,实际上是在尽可能拍摄某种“表演性”。蒋志的作品也可以给人一种内心的震撼,比如由艺人阿娇演绎的系列影音作品《0.7%的盐》,虽然没有任何语言,但它反映的就是一种内心过程,让人读到人性的内涵。
这次展览究竟要表达什么?蒋志认为,当下整个艺术系统对于艺术实践的影响力与决定权,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个体。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区别,往往只是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处在这个系统之中。当人们将艺术家从他们传统的脸谱形象,比如天才、疯子、高人、英雄、隐士、明星、大人物等中还原出来,并暂时把“艺术系统”搁置一边时,“某个人”便被还原为脱魅了的“一个人”。策展人、美术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也使展览主体不再仅仅是艺术家“某个人”,而是转变成了一个“人人”的公共领域。
有趣的是,一位虚构的人物“木木”也加入到了展览主体群之中,而“木木”又可能是任何人,包括任何一位观众。这个细节与展览主题一样,都带给了观众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