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展览。本报记者 赵树宴摄
自3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复展以来,每天迎来数以千计的观众,好评如潮。有读者想了解该馆改扩建后较之以前有哪些不同,目前的展览有哪些亮点,近期将举办哪些展览及活动,增加了哪些服务项目,如何领取参观门票等,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该馆负责人。——编者
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该馆历经近百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博物馆文化内涵。在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内,不仅有着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还为公众提供了大量高品位的历史、艺术类题材的展览和相关文化休闲服务。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馆舍设在国子监。1918年搬到故宫的端门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1959年9月博物馆馆舍建成,是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2003年2月,在原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开始改扩建工程,2011年3月陆续开放。
新的国家博物馆设置“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长期陈列,另有30个展厅用以进行专题展览或临时性展览。“复兴之路”首先与公众见面,另一个长期陈列“古代中国”及专题展览将陆续开幕。古代文物主要包括陶器、青铜、瓷器、玉器、石器、书画、染织、工艺等各个门类,将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明清家具艺术》等专题展览的方式展出。
此外,该馆还将以交流合作办展的方式展现中国各地的特色文物、重大考古发现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还将通过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展示国际间不同的文明类型和艺术创造,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观众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参观线路方便有序
观众从西门进入博物馆后就到了“西大厅”,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长330米的艺术走廊和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西大厅是观众进、出国家博物馆的一个重要集散场所,有搭配合理的电梯和楼梯,观众可以方便有序的进入各个展厅参观。
馆内有便捷的参观流线、残疾人专用的参观通道、一目了然的标识系统、宽敞舒适的休闲空间等,体现了最大限度地为观众服务的理念。
观众体验项目有6个门类
观众互动体验区位于博物馆的东部二层。在这里,从影视、戏剧、音乐、美术、实验和制造6个门类开发了数十种适合不同年龄和情趣观众需求的体验项目,带领观众从展品入手深度理解展览内容,全面感受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数码影院将定时播放影视专题片;在演播室,特邀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鉴赏国宝还可以与现场嘉宾进行互动交流,感受文博名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特色纪念品商店,观众可以选到具有国博特色的商品;在餐饮休闲区,观众不仅可以消除参观疲劳,更可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
近期将推出的展览
在“复兴之路”展出的同时,近期将推出以下展览:
(1)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三位艺术大师的画展,囊括了他们的山水、花鸟、人物艺术精品。
(2)4月1日起,《启蒙的艺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及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展出,展期为12个月。德国博物馆将提供588件(组)艺术品及其他展品参展。重点展示欧洲,尤其是德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艺术与生活。国家博物馆将配合此次展出举办“启蒙的对话”国际论坛。
(3)4月28日至10月28日,国家博物馆与秘鲁文化部将共同举办《印加人的祖先——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古代秘鲁》展览。展品来自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总计180件,包括陶器、纺织品、金属制品、石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