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2日开始,本报连续开辟专版,刊登了后方北京与四川抗震救灾前线的两地家书,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留住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家书,本报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决定,从即日起联合征集关于这次抗震救灾的家书,部分有代表性的家书还将永久收藏到国家博物馆。
此次家书征集的范围包括:写给灾区亲人同胞的信、地震亲历者的信、救援人员写的信、后方亲人写的信、与抗震救灾内容有关的书信等,手写家书、明信片、网络家书、短信家书均可。所有应征家书都将作为国家文化遗产,入藏筹备中的中国家书博物馆,本报和中国家书网将发表部分家书,具有代表性的家书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并结集出版民间家书系列图书第五辑《抗震救灾家书》。
征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里1号楼17A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收,邮编:100021;征集热线:88616101;网址:www.jiashu.org;邮箱jiashuchina@vip.sina.com。
相关链接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联合北京晚报共同征集抗震家书
【中国家书网专稿】从5月22日开始,中国家书网连续转发了北京晚报等媒体刊登的关于这次抗震救灾的家书。这些往来于后方北京与四川抗震救灾前线的两地家书,在广大读者和网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句心贴心的问候,一段实实在在的话语,有效缓解了救援人员的紧张情绪和后方家庭的稳定,保证了救援平稳有序进行。
为了留住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家书,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和北京晚报决定,从即日起联合征集关于这次抗震救灾的家书,征集范围包括:写给灾区亲人同胞的信、地震亲历者的信、救援人员写的信、后方亲人写的信、与抗震救灾内容有关的信等,手写家书、明信片、网络家书、短信家书均可以,长短不限,时间不限,地域不限。所有应征家书都将作为国家文化遗产,入藏筹备中的中国家书博物馆,中国家书网和北京晚报将发表部分家书,具有代表性的家书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并结集出版民间家书系列图书第五辑《抗震救灾家书》。
5.12这场罕见天灾,夺去了四川等地数万同胞的宝贵生命,摧毁了千百万人的美好家园,也给幸存的同胞带来巨大的心灵磨难。在国家强有力的综合救援体系中,心理援助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眼下,医疗人员、心理专家正在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期望他们尽快摆脱地震的阴影,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对于千百万灾民和数十万救援大军来说,专业心理救援力量显得十分有限。为此,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发出了"给灾区的同胞写封家书"的倡议。一时间,封封家书带着远方亲人的问候飞向灾区,每个后方的写信者都承担了心理救援者的角色。
"家书尚真情"。一封封家书写满了对受灾同胞的牵挂和鼓励,有的提出了走出危机的方法,有的对重建家园出谋划策,还有的建立了亲如手足的固定联系,一对一地提出了帮扶的办法。这些倾注着朴素真情的文字,感人肺腑,给灾区的同胞带来了精神安慰,也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家书的力量和亲情的温度。
作为一种通信方式,家书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近年来,随着电话、手机、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手写家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家书通信传统正面临失传的厄运。为此,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于2005年4月联合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行动。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家书复出,在平复灾民伤痛、抚慰受创心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也为延续中华文脉,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贡献。
抗震救灾家书征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里1号楼17A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收,邮编:100021,征集热线:88616101,邮箱:jiashuchina@vip.sina.com,网址:www.jia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