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泽友小心翼翼地捧着蓝色的囊匣,将上面的编码报了三遍,待同事记录好后,再轻轻地放进纸箱内。箱子里,一批囊匣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等待放满后封箱起运。
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囊匣,里面装的可都是绵阳人的宝贝――绵阳市博物馆内的珍贵文物。近几天来,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不断,全市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民众大撤离,藏在绵阳博物馆库房的2万多件珍贵文物也要大“搬家”。
高泽友是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县的博物馆馆长,“5。12”大地震,将北川变成一片废墟。所幸,此前,该县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已转移至绵阳市博物馆的库房。这些文物也将进行大转移。
“我们忙了一个上午,才将近千件文物登记装箱。这活儿快不了!”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唐光孝说:“我们先用棉布包裹,再用棉絮、棉花、纸屑等将箱子的缝隙填满,以保护文物不在颠簸中受损。而拓片、书画、纺织品等一类有机质文物,还要用塑料袋密封包装。”预计全部装箱完毕,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这2万多件文物中,有不少是“国宝”级的。如1995年永新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木桶;1990年在绵阳城郊崖墓出土的东汉摇钱树,树座为陶制,树干和树支均为铜制。
据了解,由于运输条件限制,馆藏的200多件石刻文物和600多件漆木文物此次将暂不转移。“因漆木器保存条件特别高,必须浸泡在一定温度的水池中。我们会采取给水池加盖木板和其他重物,防止洪水进入库房时,漆木器随水漂浮、相互碰撞。”唐光孝说。
这些经历了大地震依然完好的文物,将在他乡度过今夏,也许是更长的一段时间。“等一切都安定下来后,我们再接它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