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的前工人老沈并不介意798的艺术家越来越有钱:“我还是喜欢身边富人多一点。富人5个手指头,不可能都并拢了;漏一点砸你脑袋上,都是帮你一把。”<p>在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的798艺术区里,要找到只有三张半桌子的沈记菜馆并不容易。不过有些人就喜欢来这里,比如在798租有工作室的摄影艺术家吴小军。<p>吴小军最初只是喜欢沈记菜馆的口味,而且安静,所以借地接受采访。掌柜的老沈兼做跑堂,招待好客人之后,就站在他的小柜台后面,静静听客人聊天。<p>聊着聊着吴小军告诉记者,这个老板不简单,以前是这里的工人,还是个小领导。我们都想听老沈讲讲798的故事,黑瘦的老沈却只是摆着他的大手笑:“不能说,打死我也不能说。”老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想说,坚称自己就叫“老沈”,理由是“我就一普通人”。<p>我们也不强求。吴小军说起他刚来798时,还可以去工人食堂吃饭,和工人关系颇友好。但是后来工人下岗多了,食堂也关了门,艺术家与工人越来越不搭界。他又说宋庄的艺术家也是一副暴发户模样,把一幢幢豪华别墅“杵”在农民的小砖房中间,同一片土地上,两群人之间完全没有交集。<p>不知是不是这些感慨触动了老沈,他竟主动拿上一瓶啤酒,要敬吴小军一杯。一杯下来,他坐到了我们中间。再一杯,他的话比我们还多,不停地劝吴小军:“大哥,再来点。”这一顿饭,我们从下午4点吃到晚上12点。<p>当家作主的年代<p>沈记菜馆卖的是上海菜,因为老沈的父母是上海人。上世纪50年代初718联合厂创建之时,从全国招募工人,他的父母因此来到北京。老沈至今还津津乐道父亲的一次“赌博”——与民主德国工程师就一个模具的质量打赌,赢了德国人几瓶啤酒。<p>老沈不懂艺术家们所说的“鲍豪斯”(起源于德国,被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源头,讲究简洁实用),但是他知道这里一些厂房是民主德国专家设计的,锯齿形的厂房配着朝北的大窗户,采光稳定而且没有阴影,非常适合精细元件生产。老沈1960年出生于此地,一直没有离开,直到在此工作,又在此当了老板。<p>2001年,6个分厂中的5个与另外两家工厂一起联合组成七星华电集团,老沈所在的751厂不愿被合并,遂独立组建正东集团。不愿合并的原因,老沈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单位供暖、供电、供气。七星的暖气都从我们这里过去。合到一起,谁还给你钱啊”。<p>老沈所在的是正东集团下属一个生产灯具的公司。1995年前后,这个单位一度号称全国灯具行业老大,后来生意逐步被私企抢走。原718联合厂的其他工厂,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呈现颓势。<p>老沈还记得自己1980年刚工作时,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来797厂参观。回想起86岁的松下站在这片土地上的情景,老沈叹了一口气,感慨道:上世纪50年代,当718联合厂蓬勃发展时,日本人还不知道什么叫电子元件生产,但松下来访时,中国的生产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p>松下原本想收购这里的部分工厂,最后没有谈成,毕竟这是一片拥有数字编号的军工厂。但是从日本引进彩色显像管等电子设备生产线却不可避免。工人们开玩笑说:这是“一流的厂房”——德国人设计的厂房,比日本人的厂房还棒;“二流的设备”——因为急于引进,厂房接受了从日本一个生产线上拆下来的旧设备;“三流的工人”。<p>原本的工作不好做了,部分工厂开始出租闲置空间,一些工人也开始寻觅新的活路。每次乘出租车,老沈说要去“798”或“大山子”,司机的第一反应都是:“您是去看艺术的吧。”<p>老沈自嘲没有房子、妻子、孩子三座大山的压迫,对物质要求不高,在岗时出差10年,在全国各地机场安装机坪照明灯,只以结交朋友为乐。但2006年初,从昆明机场回来,老沈意识到,这份工作也快做不下去了。不久,他工作的部门被“一刀切”了。<p>2006年2月,沈记菜馆开张。 [1] [2] 下一页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