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浮世绘”,人们大多知道这是日本的绘画,或者将其理解为美人画,至于更具体的细节几乎不甚了了。即使在中国美术理论界,对浮世绘的研究和介绍也还很肤浅。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潘力博士的著作《浮世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这一领域的大门。潘力没有将该书写成一部枯燥的浮世绘史,而是以全方位的视角,从日本原始文明对文化形态影响的精辟分析入手,以日本美术和文化流变为背景,从浮世绘的历史发展切入,将浮世绘归纳为美人画、役者绘、风景花鸟画三大题材,并以江户时代独特的日本民俗为舞台,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浮世绘的文化根源、初期始创、技法演变、文化内涵和样式特征,及其对欧洲现代美术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日本的整体文化景观也被纳入作者视野,从富士山、樱花到饮食料理,从榻榻米、茶道到民俗节庆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生动的介绍。全书约三十万字,文字流畅,条理清晰,六百余幅精美图片,彩色印刷。不仅具有严谨的学术性,也具有清新的可读性,是一部既可为普通读者休闲翻阅,又可为专业学者提供学术资讯的不可多得的好书。此外,我国著名书籍设计艺术家吕敬人教授为该书所作的精美装帧,可谓锦上添花。<p>《浮世绘》的一大特点在于,不是平铺直叙地罗列浮世绘的历史和作品,而是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在准确介绍浮世绘的题材样式和发展流变的同时,潘力将笔墨集中在铃木春信、喜多川歌 、东洲斋写乐、葛饰北斋、歌川广重这五位最具代表性的画师身世及其主要作品的研究分析上,使读者在整体了解浮世绘基本面貌的同时,能够通过对具体画师的详细介绍把握重点内容,线索清晰,要领得当,显示出潘力对日本美术和浮世绘研究的坚实基础和著述能力。“《凯风快晴》不仅是葛饰北斋、也是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典型代表。每年夏秋两季的清晨,由于光照与空气的作用,富士山通体红遍的景象偶有出现,蔚为壮观。以至于日本学者感叹:‘‘富士山是一个活体生命,每天都向我们展现不同的姿态‘‘。葛饰北斋想必深谙其魅力所在,外光表现和主观意境的处理犹为醒人耳目,版画的线条和色块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理解和生动运用。极具张力的两道弧线概括出富士山的雄伟姿态,山脚下葱茏的墨绿森林、如火焰般升腾的颠峰和橘红色的山体在湛蓝天际的映衬下愈显夺目,变化有致的云层将背景推向无限深远,也使趋于平面装饰的画面透露出空间的生动。此作堪称葛饰北斋以非凡的白描和构成能力、以经典手法表现的经典风景,简洁的色形组合已然成为日本美术的标志性符号”(《浮世绘》第192页)。准确而生动的描述体现出作者良好的文字修养和专业水准。<p>从整体结构上看,潘力的《浮世绘》具有三方面鲜明特点,其一,他将浮世绘的缘起与发展置于日本美术的历史格局中考察和论述,资料全面而丰富:“综观日本美术发展史,以‘‘汉画‘‘为基础的样式与表现日本本土自然情趣的样式作为两股大的主流几乎同时存在,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近代。琳派作为后者的代表几乎与浮世绘版画同时活跃在江户时期,其细腻的风格与优雅的情趣无疑为浮世绘画师们提供了精彩的样板。来自《源氏物语绘卷》的经典样式通过l屋宗达与尾形光琳的创造性继承,又传递到了浮世绘画师们的笔下”(《浮世绘》第48页)。其二,深入发掘了在浮世绘形成过程中,中国,欧洲和日本本土传统之间的交互作用,角度把握精准,颇有独到之处:“日本艺术中的民族文化因素以及古代之于中国、近代之于西方的交流,始终像两股交织在一起的绳子,共同编织出今天的日本美术样式”(《浮世绘》第320页)。其三,将浮世绘对西方美术、尤其是印象派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重要维度,以两个章节的篇幅分别论述了“席卷欧洲的日本主义”和“浮世绘对印象派的影响”,在选题设计上具有相当新意,在著述内容上基于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新的讯息和新的思考。潘力写道:浮世绘“单纯平展的色彩、细腻流畅的线条、简洁明朗的形象,与自古希腊以来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西方美术样式形成了鲜明对照,东方式的感性体验为反对学院派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现实样板,由此催生的世界范围的现代艺术运动从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东方印迹”(《浮世绘》第258页)。<p>纵观上述三点,使得该书在“影响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此外,该书最后部分的“结语”颇为精彩,潘力在全面研究和论述了日本美术和浮世绘之后,将中国绘画的发展纳入思考之中,通过对中国、日本和欧洲美术的比较,对中国绘画的当代困境做出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并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是文化创造的重构过程,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绘画的内在关系,将有助于辩证地认识传统与现代,有助于寻找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进程中的生长点,激活在深厚强大的中国传统中的现代感悟。以开放的立场,动态地、现代地理解‘‘传统‘‘与‘‘民族‘‘的深厚内涵,而不是作茧自缚,从而致力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内在精神的现代转化,这才是中国绘画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在研究和思考日本美术的历史与现状之后所应得到的启示和结论”(《浮世绘》第325页)。全书的最后这段话予人相当深刻的印象,清晰表明了潘力写作《浮世绘》的深层动因和理想取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p>我们虽然常以“一衣带水”来形容中国与日本之间地理位置及文化关系的密切,但是我们对这个近邻的研究与了解却远远不及他们对我们的研究与了解,甚至于简单地认为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派生样式或次文化、日本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文化或艺术独特性。其实,事实远非如此。潘力的《浮世绘》为我们指出了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总是与继承性与延续性相辅相成,不断以动态的眼光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既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又维系传统文化的根本,这是日本文化得以发展的基本成因。<p>浮世绘版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美术种类的出现不仅是日本美术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从狭义上说,浮世绘由日本传统的大和绘及风俗画发展演变而来;从广义上说,它又吸收了中国明清版画手法和西方绘画的技法。通过浮世绘不仅可以透视日本美术与中国以及西方的交流,还可以从源头上厘清日本美术自身演变的脉络,解析其造型手法中典型的日本样式,而这些有别于中国美术和其他美术的独特样式,充分体现了日本的民族个性和所蕴涵的日本式审美思维。<p>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一直对全球文化产生深重影响,我国的美术理论界也始终将主要力量倾注于对西方美术的研究和介绍,而对东方美术以及亚洲美术的研究和介绍历来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潘力是我国在日本美术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他精通日语,曾留学于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先后在日本生活、工作了五年多,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尤其是他在2005年获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课题资助,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考察,为他写作《浮世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丰富的第一手翔实资料成为该书的坚实基础,身边的日本学者也为他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因此,潘力的《浮世绘》从史实考据到理论研究均弥补了当前国内学界对日本美术和浮世绘研究的不足,大幅超越了我国对日本美术和文化研究的现有水准,以详尽的资料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生动展现了日本的整体美术景观,是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介绍外国美术的一部力作。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