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是在打假,怎么却成了被告?”一年多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德安。<p>2007年6月12日,因为鉴定“天价古瓷”是“后仿赝品”,时年67岁的王德安,平生第一次坐上了被告席。一审胜诉后,老人却不愿多言,理由是,“还有二审,还得当被告。”不过,自始至终,老人始终问心无愧,因为“我说的是真话”。<p>记者清晰地记得一审判决尚未作出前的一次采访,面对记者,王老显得很是落寞,眼神里流淌着说不出的委屈,“我鉴定他的东西是假的,他不同意可以反驳我嘛,拿出证据来就是了。为什么要告我侵犯他名誉权呢?当被告,是不是说明我错了?”<p>直到最近,镇江中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原告上诉请求,维持原判后,不用再当被告的王德安,这才感到一阵轻松,他激动地说:“感谢法院还我公道,还我清白。看来,说真话永远没有错。”<p>对于王德安的“被告”经历,国家高级文物鉴定估价师周道祥很是为其抱不平,“文物鉴定,只是正常的学术争论,怎么说你东西是假的,就要当被告呢?说不通嘛!”他认为,作为专家,鉴定文物时理应说真话,这没什么可含糊的。但目前,不少专家面对赝品,却不敢说真话。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造假的人,背后通常都有一个利益集团。如果专家说了真话,就会侵犯到这些人的利益。因此,造假者往往事前找到专家打招呼,如果专家“不听话”,坏了他们的事,他们就会来找麻烦。如此一来,不少专家只能选择退缩,推说“看不懂”。<p>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少数专家被造假者收买,靠在鉴定时说谎话拿提成。说真话得罪人,说假话反而有利可图,这会造成以后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专家选择了说真话,比如王德安,实在很难得,我们应该保护他们。”<p>在被问到是否后悔当初去作那个鉴定时,身子骨已不是那么硬朗的王老陡然睁大了眼睛,挺直了腰板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假东西总要有人来打的。维护正义,总要有人牺牲,当从我始。何况现在官司都赢了,我更不后悔了。”<p>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史树青,被誉为“鉴定国宝的国宝”。找史老鉴定的,大多是几十万、上百万的交易,常常是他点头就成了,摇头就黄了。因此,想找他的人不少,有的说给钱,有的就是赤裸裸的恐吓,但史树青一直坚守着鉴定者的良知。去年初,史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说,“鉴定者需要秉持公正,我宁可得罪人,也不说违心话。”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