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下醒目的“售票处”招牌,北京市33家博物馆于3月28日正式告别售票参观的历史,迎来博物馆免费时代的首批观众。<p>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席卷全国的博物馆免费“大餐”,在收获各地公众大量热情的同时,也遭遇了观众人数爆棚、不文明参观等尴尬。正当北京市众多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之际,同样的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p>政府主动买单让公众共享文化成果<p>目前北京地区共有各类博物馆143家,其中69家为北京市属和区属。按照有关要求,北京市符合此次免费开放条件的仅12家,但北京市在此基础上主动增加了21家,这就意味着北京市近一半的博物馆都实行了免费开放。<p>“北京33家博物馆免费后所需的财政支出(门票和日常运营)每年约1.2亿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费用是由于新增21家主动免费单位而产生的,将全部由北京市财政负担。”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说。此外,免费所需的博物馆设施改造等一次性投入3000多万元也全都由政府财政承担。<p>北京市主动免费的21家博物馆中,有中国电影博物馆这样的专业博物馆,也有老舍纪念馆这样的名人故居类博物馆,还有大葆台西汉墓等遗址类博物馆。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启刚表示,北京市已经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目标就是让社会公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p>博物馆免费“大餐”该怎么吃<p>北京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引起了市民热情关注。首都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等,开放前几日的预约人数均已超过接待上限,其中首博3月28日的预约观众达到5000多人,接近接待上限(3000人)的两倍。对此,北京市文物局3月26日通过媒体呼吁市民尽量避免免费后出现人流高峰,理性选择参观时间。<p>记者3月28日上午在首博看到,馆内乐声悠扬,气氛静穆,参观人群流动有序。一些观众早早赶到首博,希望能够见证免费开放的历史时刻,然而更多的观众并没有扎堆到来。“博物馆参观本来就不应该像赶集一样,因为事先做了预约,我心里有底。”临近中午,一位接受完安检,正准备进入首博的观众告诉记者。<p>来自重庆的观众黄德燧已经购买了3月28日下午离京的火车票。他说:“我没有事先预约,以为今天看不成了,但工作人员看了我的火车票后,就让我在这里预约等候,我很理解这种工作方式。”大约等候了半个小时,黄德燧走进了首博的大门。<p>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人流高峰,首博在博物馆外开辟出了大量空间作为预约区,区内放置了许多长凳供临时等候预约的观众休息。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韩永告诉记者,博物馆参观是一种理性认知自我和世界的行为,并不是人越多越好。“我们将严格按照接待能力控制人流,保护好观众和文物。”<p>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宋向光说,博物馆免费加强了社会公众分享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但观众在分享权利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保护以及不影响他人分享公共资源的责任。博物馆也应认识到免费后观众构成和参观心理上的变化,对观众行为采取新的服务观念和方式,加强引导。<p>预约登记制不是拒绝服务的借口
面对博物馆免费后的各种挑战,北京市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安排。孔繁峙说,首要的是为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这既是保护文物和观众的需要,也是引导观众文明参观的前提。”<p>为此,北京市首批免费的大多数博物馆都采取了免费不免票的方式,并根据接待上限控制人流,不少大馆还实行预约登记制度。然而有的观众提出质疑:预约会不会成为博物馆拒绝提供公共服务的借口?<p>据悉,首都博物馆提供现场、电话和网络三种预约方式。记者在3月26日登录首都博物馆网站,发现当月30日之前均已超过上限无法预约,除31日(周一)闭馆外,4月1日后都可以接受预约。记者随后进行了注册,并预约了4月1日的一个号码,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p>记者3月28日在首博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他们大都对这种预约登记方式表示支持。来自辽宁的教师萧永高说,预约登记是保证博物馆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但像首博这样的大馆,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能对特殊观众有一些机动措施,这很难得,更能体现免费开放的精神。<p>韩永说,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仅能接待几千人的博物馆每天的客流情况很不确定。免费开放后,首博需要建立与公众新的互动方式,摸索出一种有序分享公共资源的模式。“等大家的新鲜感过去了,参观人数稳定下来,到时观众直接来现场就能预约上当天的参观,手续自然就会显得简便了。”<p>宋向光说,免费开放使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发生微妙位移,面对新的制度关键是形成一种群体性习惯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就像逛商场和看歌剧需要有不同的规范一样。这个过程需要观众、博物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