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南山肖像》 绵长悠远的学院精神
《南山肖像》 绵长悠远的学院精神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8-04-05

中国美术学院建校八十周年之际,许江捧出了新作《南山肖像》,这是他继《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之后的又一本文集。实际上,这是一部许江30年为学为师为艺的人生之书,也是一条中国美术学院80年相传相承相继的学术之路。<p>南山,西湖南缘环抱的群峦,四季葱茏,体脉绵长。<p>这南山之麓携江带湖,天然地显着款款眷顾的深情。<p>南山路虽名南山,却一路伴湖带水,让四季在水染的身段上显出颜色。<p>这伴湖带水的南山,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一年一季的新生轻踏整街浓绿来到校园,接受学院精神的陶养,开启未来人生的远方,成为这个学术家族的一员。在开篇《唤南山》中,许江便将这家园的记忆深深融铸在人景契合的自然中。<p>作为一名画家,习惯了用手中的画笔去描摹他所见之人物,然而,许江却选择了用文字来叙写画家眼中的肖像。许江用极富诗意的语言,饱含感情的笔墨,勾勒了中国美术学院这个长长的学术家谱中近80位亦师亦友亦生的肖像,或以敬传神,或以诚言情,或以情画像,或以爱写意,湖畔远影、涌金普照、清波旖旎、长桥熹微构成了《南山肖像》的不同面貌。<p>面对这个学术家谱中的先行者,面对那些远去的背影,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黄宾虹、莫朴、万曼……许江始终心怀敬意,以一种居敬的心情来缅怀这些美术史上的丰碑式人物。许江用细腻的笔触去刻画林风眠那“永恒的肖像”: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以冰一样的沉默,保证永不道破生活的秘密。这里我们读到的是冰的冷峻和火的温暖,读到了林风眠“悲惨而又恢宏的命运的意义,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许江正是通过这种心灵的观照,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和磨练,摄取创业的激情与力量。<p>艺术是一条险途,在险途上行走的人是寂寞的。面对他从艺道路上的一位位恩师,许江心怀学子的虔诚,以“涌金普照”式的和煦,来传递他内心深处的温暖,笔端流淌的是教诲难忘的尊敬之情。丁仃、吴进、梁桂元……他们是作者从艺道途上的引路人,他们用恬淡而又善解人意的关爱,消解亢奋,激赏志向,他们在无拘无束无奢望的交谈中释放作者的任性,留下理解与关爱;王流秋、肖峰、徐永祥、罗中立、吴冠中、詹建俊……他们是当代油画教育阵地上的求索者,他们组成了一个个南山肖像,并成为南山肖像直接或者间接的塑造者;梁平波、韩黎坤、赵延年、曾宓、潘鸿海、方增先、王冬龄……这些进入许江视域的肖像,更多的是通过精神融通的绘画世界,来表达他们在艺术教育上的理想与追求。这些肖像,经过岁月的沉淀,或成剪影,或更显形,或更传神,但留给许江的却是不断体悟之后的醇浓。<p>许江有过一段德国学习生活的经历,那是一段深刻的塑造,“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从这里找到一种因缘”,德国的经历为许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拉长了的视域,创造了一个不断换位的形态,使他得以在这个视域中返观自照。在那里,许江认识了他的德国老师卡彼、高博纳,结识了舒传曦、孔仲起,在别国他乡的陌生中亲近了山水世界,亲近了传统文化,他们交叠成特殊的南山肖像。赵无极、司徒立、胡振宇,他们又何尝不是持有这样的“视域”呢,他们在这种似与不似的经历中,品味从艺的甘苦,感受绘画的乡愁,共同完成艺术家园的“迁徙”,亦师亦友,在共同的艺行中熔铸了诚挚的感情。<p>绘画犹如一面镜子,是心之所思的折射。许江常常透过绘画写肖像,以此来窥视他们内心深处的世界,攫取肖像背后的真实,体味生命生活的本真。翁诞宪的执著与傲气、杨参军的快意与热情、焦小健的多思与敏感、施慧的宁静与恬淡、李秀勤的侠气与独行……这是一组中国美术学院77、78级同学的群像,许江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和他的同事们在艺术教育道途上结下的同窗同志式的友情。这些烂熟于心的肖像,没有笔墨的渲染,更多的是通过绘画语言的表情,来解读内心世界的真诚,达到心画交融的境界。许江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画家,在他们身上,许江看到了他所期盼的那种“守候的宁静”。<p>掩卷《南山肖像》,脑海里反复出现的是山水家园的意象,在许江看来,他们已经超越了肖像本身,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这个长长的学术家族的精神守望者。<p>《南山肖像》所要诉说的正是这种绵长悠远的学院精神。&nbsp;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