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的可贵,在于鉴定所蕴含的公平、公正,失去了正义的鉴定与鉴定人,大而言之必然是艺术品市场可怕的灾难,亦可是国家的可怕灾难。<p>艺术品鉴定作为收藏投资开始的最重要环节,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其根源又在哪里怎么样理顺鉴定行为怎么使鉴定法律化、规范化怎样规范和管理鉴定家这些都是今天的投资者们所特别关注的。然而,近年来,鉴定已经沦为某些“鉴定家”敛财的工具。鉴定中的骗局也是比比皆是。<p>鉴定中的骗局
鉴定是周密的研究,是详细的考证,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些不负责任的“鉴定家”,或者是在某些鉴定条件不容许的情况下,会出现“见”定的情况。他们看苗头说话,看情况说话,看势力说话,看脸色说话,就是不看藏品说话。<p>有些所谓的鉴定家、估价家,昧着良心指鹿为马。真的说假,假的说真,高的说低,低的说高。他们见钱眼开,一切有钱来定,一切由钱来定。来者给的钞票数量多、再多、非常多,藏品就是“好、很好、非常好”,藏品的价位也是“高、很高、非常高”。<p>此外,“鉴定家”在亲情、友情、乡情的左右或干扰下,做出不忠实的鉴定、估价结论;“鉴定家”、“估价家”在权贵、势力、压力的威逼或授意之下,做出不忠实的鉴定、估价结论;“鉴定家”因为门户、派系的不同,也会出现鉴定结果故意失真的情况。<p>花样翻新的鉴定证书<p>假题跋、假边款古已有之。近年来,“假”鉴定更是改头换面,花样翻新。自从收藏界开始流行鉴定证书后,假的鉴定证书也就大行其道,假证书表现为:<p>藏品假而证书真,但是该证书并不是为本件(套)藏品所签发的。<p>证书、藏品全是假的。<p>证书是真的,是在有关机构骗取的,或者内外勾结开出的,或者证书并没有完全、客观地描述藏品的实际状况。<p>原是为一套或者多件藏品所出据的鉴定证书,造假者在其中混入假货,或者以假代真进行替换。<p>原是为单件藏品所出据的鉴定证书,造假者将其改为多件藏品的鉴定证书,并且在其中混入假货。<p>证书虽然是真的,但是却用地方标准、其他行业标准,而不是国家标准、文物标准所作出的鉴定。<p>证书虽然是真的,但是却用已经过时、淘汰的标准,而不是现行标准作出的鉴定。<p>证书是真的,但是被修(涂)改过。<p>艺术家与作品的合照照片是电脑合成或者暗房制作的。<p>谁的鉴定具有权威性<p>艺术家的鉴定:艺术家不是鉴定家,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鉴定,也仅仅具有相对权威性,而不具有绝对权威。艺术家有可能因为自己技法的成熟、艺术水平的提高,或者作品关系他的隐私,或者鉴定之时的心态、与被鉴定者的利害关系、年代久远而忘记等情况而拒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所以,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鉴定意见仅供投资者参考。<p>艺术家对他人作品的鉴定,根本不具有可用性。某些人有这样的想法,以为艺术家,或者某位艺术家的学生、徒弟,就可以鉴定该位艺术家的作品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作为艺术家,他们可能是成功的,但是成功的艺术家绝对不等同于成功的鉴定家。艺术家可能对作品的艺术性理解较深,注意,仅仅是可能,但是他们对一般藏品的真、赝,应该是没有绝对发言权的,因为对艺术的训练和对鉴定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p>艺术家家属、遗属的鉴定:艺术家的家属、遗属们对藏品应该也只能出据参考意见,投资者千万不要迷信艺术家家属、遗属们的鉴定意见。<p>另外,有一种计谋也是投资者不得不防的。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20多年前,笔者刚刚出道,在某艺术家第一任夫人及子女处得到一幅作品,然后拿到该艺术家第二任夫人及子女处进行鉴定。他们一听是从第一任夫人及子女处得到的,马上就说:“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好的早期作品。”当笔者将从第二任夫人及子女处得到的作品,拿给第一任夫人及子女看时,他们的反应是:“这是晚期作品之中的精品。”后来笔者才了解到,他们是在利用人们的惯性思维,以为前、后任夫人及子女间一般肯定会有矛盾,为对方造假、出假做配合工作,令人防不胜防。<p>艺术家学生、徒弟、秘书、助手的鉴定:艺术家的学生、徒弟、秘书、助手们对藏品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投资者千万不要迷信艺术家学生、徒弟、秘书、助手们对藏品的鉴定意见。<p>大鉴定家家属、秘书、助手们对藏品的意见,也可以类比艺术家的学生、徒弟、秘书、助手们对藏品意见的情况。<p>名人的“鉴定”: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会举行所谓的“鉴(见)定会”。他们邀请一些名人,比如写过文物题材小说的作家,演过文物题材电影、电视剧的演员、导演,采访过文物题材专家的记者,或者干脆是一些画家出席“鉴(见)定会”。这些人充其量只能是爱好者,而非真正的鉴定家,他们参加的“鉴定会”,他们所得出的“鉴定”结论,能算什么数能当什么真
名人的形象公众皆知,名人的地位公众皆晓,名人的“名”公众皆认。但是,名人在鉴定方面的专业水平,公众就不得而知了。别有用心的人邀请名人出席“鉴定会”,并大肆宣传这些“鉴定盛会”,可以蒙蔽大多数不明真相者,可以达到以假乱真、以次冲好的目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