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走进美术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08-03-15
——访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委员 最近,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敦煌艺术大展”开幕以来,观众数量日益增多,最高日观众达2.8万多人,许多观众从外地赶来北京,有的连续看了8次,有的盲人观众也前来“听”展览。在采访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委员谈起了这个例子,“优秀的文化产品总是为社会成员所需求,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构筑更宽广的平台,提供文化含量更高的精神食粮。”<p>“作为文化工作者,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感到很振奋。”范迪安说:“我感到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真正把文化作为民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满足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政府的责任担当起来。”<p>范迪安委员说,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指数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指数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文化的普及程度。从政府角度说,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是否真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首先要看文化的普及程度有多高,从社会成员的角度说,文化是否成为整个生活的必需品以及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当文化真正惠及社会,惠民利民的效应才会真正体现出来。”<p>范迪安委员认为,文化的普及包括三个方面:“文化”概念的普及,文化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共享,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与共享。文化不应是“从属的”和“悬置的”,并不是只有在追逐和获得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后才需要文化,文化不是人生锦上添花的产物,而应是内化于人的生命历程与生活空间。<p>范迪安呼吁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共享,“目前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文化设施的总量还相当不足,许多城市的文化设施刚提上建设日程。”范迪安说,以博物馆、美术馆建设为例,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以及近邻的日本、韩国,我们在数量、类型等方面都有不少差距。范迪安说:“西方社会把进博物馆、美术馆欣赏艺术品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方面我们还远远没有培育起来。”<p>“我注意到,现在人们对视觉造型艺术的欣赏只是通过‘三屏图像’,即上班看电脑屏幕,下班看电视屏幕,平时看手机屏幕,虽然屏幕图像也提供了知识和美感,但与进博物馆美术馆面对原作欣赏艺术品、与艺术品进行‘对晤’式的交流、从艺术的创新中获得创造的动力等这些功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范迪安委员说,“文化建设的成果要惠及人民,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城市景观,我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会向前推进一大步。”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