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特辟“捐赠厅”
作者: 来源:联合早报 日期:2009-02-20
公务员叶海伦的父亲叶立规去年逝世,留下他在英国殖民时代当军人时的团体照片、文件和旧图片,她将它们都捐给了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去年通过文化遗产活动(HeritageRoadshow)向公众征求有关新加坡的历史文献、刊物和文物,今年是第二年展开活动,重点是旧照片和图片。叶海伦(39岁)是捐赠人之一。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要填补新加坡和东南亚馆的不足,欢迎公众捐赠任何手稿、地图、旧照片、族谱、日治时期或甚至更早年代的文献和刊物。公众可选择将文献或照片交给图书馆进行数码化处理,本身继续保留原件。 叶海伦说:“我原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知道图书馆会保管这些文物,就把它们捐出来,这总好过我自己收起来。这也算是纪念我父亲的方式。” 公众可选择不捐献原件 图书馆为了让公众了解图书馆保留文献的功能,特别开辟“捐赠厅”(DonorsGallery),同时也认同捐赠人(及家属)和机构对保留文物的贡献。 他们包括新加坡艺术剧场、飞霞精舍、丽的呼声、摄影家郭尚慰、叶畅芬、剧作家林禄三、戏剧家郭宝崑、教育家林珊、早期名人邱菽园和学者庄钦永等。 国家图书馆文化遗产馆藏发展处处长赖燕鸿说:“我们主要是收藏有关新马的文献和各种纪录,希望更多人能捐出来。只要是不涉及版权的文献,我们都可以将它数码化,捐赠的家属可以和我们签署协议书,同意我们将捐赠品数码化,让公众能够阅览。” 他举例,位于实龙岗路的飞霞精舍在储藏室内收了很多印制经文的刻版。这些经文都在新加坡印刷,图书馆收了300多片和新加坡有关的刻版。 摄影家郭尚慰生前有7000多张照片、底片和幻灯片,他的照片纪录了50年代到80年代新加坡的面貌,重看这些画面会发现很多人文景观、景色都已经改变。 新加坡艺术剧场捐出一整套的演出宣传册子,赖燕鸿说这些东西通常比书籍更容易流失,看过演出后就被丢弃,因此这批捐献更显珍贵。 他强调,公众可选择不捐献原件,只需把物品交给图书馆数码化处理。当然他们欢迎公众捐献给图书馆,收到文献及文物之后,图书馆会进行一系列消毒、修复、输入和数码化的工作,部分捐献品也可能安排在捐献厅内展出。 只限在图书馆参阅 这些年来国家图书馆从公众得到的捐赠品已累积到四五万件,去年就收到约700件。除了特藏的文物和字画之外,其他的物件都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查询。 所有特藏文献都属闭架藏书(标记为RCLOS),只限在图书馆参阅。公众可通过11楼的参考咨询台申请使用。捐赠厅约在三个星期前正式开幕。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