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靠什么吸引观众?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02-20
何香凝美术馆在今年上半年度过了自己的10周年庆典,11月21日,广东美术馆也迎来了自己的十年馆庆。 在当下“大美术”的发展语境下,民众与艺同乐,重要的一点就是依赖于美术馆一类的展示机构。在中国内地美术馆近10多年的发展中,就美术馆本身所展开的议论越来越多。一是美术事业发展中相关机构功能的进一步转变;二是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多年来本土发展的前景。 回过头看,其实内地办的有特色且质量相对过硬的美术馆,掰着手指当谓屈指可数。梳理内地美术馆的成长历程,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以及深圳的三家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近些年的发展之路尤其引人关注。这5家美术馆在2000年前后,一方面将近代美术史上的部分艺术家放置在当代的语境下,为公众重新描绘了艺术家们的艺术生涯;另一方面,他们又无一例外地对当代中国前卫艺术给予了关注和支持。 展览——关注当代艺术 今年的上半年,何香凝美术馆10周年馆庆期间,主题展览围绕何香凝的一生展开叙述。这样的展览立意容易老套,但何馆以“何香凝艺术的地·图·志”为题做出了新意,在形式上不落俗套,是近几年通过展事活动对艺术家展开个案研究的代表作。 此次广东美术馆的10年馆庆,依旧能看到这样的活动开展思路。作为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馆庆特别展览系列,传统的包括人文广东·馆藏20世纪下半叶广东美术作品展、浮游的前卫·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与1930年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等展览;关注当代的则有时间就是力量·馆藏中国摄影作品展、追补的历史·馆藏中国当代艺术展。此外,广东美术馆也没有忘却理论研讨这一环节,举办美术馆与当代艺术策展论坛将目标指向了即将到来的第三届广东三年展。 此外,在上海美术馆,除举办了系列的“海派”回顾展外,关注前卫艺术的上海双年展也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3馆除了对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名家做不定期梳理外,也联手将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推向了第六届。 推广——与媒体的频繁交流 公众需要美术馆为其带来艺术,美术馆也需要媒体的关注。 坐落于上海与广东的这5家美术馆,几乎无一例外都有相关的传播推广部门。在与媒体的互动中,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将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媒体。此外,围绕着各自的重要展览信息,5家美术馆甚至多次专程在北京集中召开新闻发布会。2005年9月,广东美术馆曾就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相关情况,专程在中华世纪坛向北京的艺术家、建筑师和新闻媒体介绍广州三年展的进展情况,同时举行“三角洲实验室”的第4次活动,邀请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共同探讨有关城市的话题和艺术作品。 在多次参与他们的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这5家美术馆总能将内地媒体、涉及前卫艺术的公立私人美术馆及理论家邀请当场,将理论家、艺术家、画廊业主与媒体放在同一层面上,转换各自的从业形态,发表各自的业内看法。 与媒体的互动,应该说在北京、广东与上海三地的美术馆做得最好。并且,他们勇于邀请最具批评性的媒体,用最激烈的言辞拷问美术馆的工作细节。相比较而言,国内很多美术馆在常年展览中,往往在策划思路、推广传播等方面做不出新意,甚至有些展览成为少数领导的自娱自乐,这种态度值得整个业界质疑。对那些经受媒体一点质疑就过分敏感的美术馆来说,或许可以试着更开放一点,更包容一些。 互动——让艺术真正走进公众 在广东美术馆参加10周年馆庆期间,经常能看到老年人到馆内观看展览,虽然他们对前卫艺术颇觉感冒。这也许是因为广州的多元开放所致。与试图让各种艺术流派深入民间有关。 深圳美术馆在今年年初开办了一项长达一年的“画梦”活动。活动通过对民间画家的挖掘,加强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也相对推动了深圳民间创作的繁荣。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几家美术馆也利用每年的寒暑季节,提供导览、讲座、培训和会员俱乐部等服务,为民众参观美术馆、欣赏艺术提供更多便利。 这些活动在开展的同时,实际上也为美术馆培养了更多“观众客户”。公众对美术馆有了感情,也就肯花更多时间走进美术馆。此外,在同广东美术馆馆员的接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馆员都曾经为美术馆做过义工,“做义工时,我们了解了美术馆的特色,也知道广东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有可以施展的空间。”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