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缠的树 被困的人
作者: 来源:南方报业网-南方周末 日期:2009-02-20
中德两国艺术家在厦门进行艺术交流,德国人逖姆执意用铁丝缠树,而厦门园博园工作人员竭力阻止被缠的树被困的人为时7天的首届“艺术与环境”中德文化艺术活动,直到最后一天才稍微显出了一些“交流”的气氛:在德方的答谢晚宴上,吃着地道的闽南菜,切磋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中方的艺术家们才发现,原来所有的德国客人都会用筷子,而他们喝酒很有节制,跟想象中豪饮的德国人差距不小。在此之前一系列的参观、海边绘画以及采风活动,中德两方的艺术家差不多都是分头行动,吃饭时中方一桌,德方一桌,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报菜名并解释菜的原料及做法。德方主要负责人、莱法州艺术家协会主席哥诺特·迈尔—格荣霍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次挑选艺术家来中国交流的条件非常宽松:是否有时间,是否对中国感兴趣。交流之前的交流德国人施拉德终于如愿以偿——此前这位汉堡艺术学院教授、策展人、北京奥运会艺术布展项目评委一直想在亚太地区搞一次装置艺术展,主题是“艺术与树”,但始终找不到合适地点。“艺术与树”由德国装置艺术家逖姆·乌尔利希斯发起,在欧洲搞了三十多年,影响颇大。走出欧洲、走向世界就成了逖姆·乌尔利希斯与同道好友施拉德的共同理想。去中国吧,旅德华裔艺术家苏笑柏建议。于是,施拉德来了。考察过上海、成都、武汉、福州,施拉德比较失望,在他看来那里的树不够“艺术”。厦门,中方接待者是苏笑柏的好友,厦门大学教授、油画家赵九杰。厦门岛,鼓浪屿,几百年的大榕树随处可见。施拉德兴奋了:哪也不去了,就在厦门。今年4月,赵九杰、施拉德、苏笑柏一行最终确定,主展场为厦门的园博园,活动主题也大了,由“艺术与树”变成了“艺术与环境”。6月21日,德国驻广州总领事白平凯赴厦门参加了“艺术与环境”中德文化艺术活动发布会。这样,政府这根线就牵上头了,厦门市外事办、文化局、园林局也积极参与进来——厦门本来号称“音乐之城”,现在又想成为“艺术之城”,当然乐见其成。8月2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华访问,启动了纪念中德建交35周年而举办的“德中同行”大型系列活动,而“艺术与环境”已被纳入其中。双方艺术家的愿望,双方策展人的张罗,双方政府的支持——万事俱备,只欠交流了。缠树:有争议的交流实际上,交流与沟通上的障碍从活动一开始就存在。自称是“活着的现存的第一件艺术作品”的德国雕塑家逖姆·乌尔利希斯,为这次艺术展带来的是一个不环保到近乎残酷的创意——他想用铁丝缠住树干,留出枝叶孤独地伸向天空。逖姆给这组作品起名《被困的树》,试图“用反讽的方式表达工业城市中一点可怜的自然”。为了这个装置,逖姆在园博园工作了整整三天,午休和午饭都在长椅上解决。但是到了第三天,麻烦来了。园博园工作人员对缠树提出质疑:铁丝密集缠绕的方式对树木是有害的,并通过翻译要求逖姆拆掉铁丝。逖姆先是惊诧不已,继而固执己见,理由是,“我曾在欧洲做过同样的装置,我的缠绕方式保证树木在两个星期之后依然能存活。”双方僵持不下。于是活动的主办方——厦门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德国莱法州艺术家协会、德国莱法州福建协会与厦门市园博园不得不连夜开会处理这件事情:第一,说服逖姆——拆掉铁丝,这样的装置显而易见会对树木造成伤害。第二,说服园博园的工作人员——与逖姆交涉时采取一种委婉的方式,保护树木的同时还要体现对艺术的尊敬。第三,说服德方——这件事情只是艺术理念与环保的小冲突,不要上升到政治层面。会议开到了凌晨4点,最终算是达成妥协:园博园一方同意保留已经缠好的三棵树;逖姆一方不再继续缠树,本来准备的20卷铁丝,只用了3卷。执行策划周樱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次铁丝缠树事件,可以看作对交流过程的恰到好处的注解——有翻译问题,有艺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中德思维方式的差异……《被困的树》并不是逖姆最“残忍”的作品,在他提供给主办方的图纸中,有更新奇的“会跳舞的树”,将树种进埋在地下的盆内,人走近树就会转动,因为盆里藏着一个有感应装置的发电机;有比《被困的树》更加不堪重荷的,比如在树上搭建一个小屋,仿佛让树跟小屋长在一起;还有,把一棵棕榈树弯成弓状,加上一根钢线作弦,再搭上一支箭。条件有限,这些作品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了。昆曲:顺畅的交流语言是最显而易见的障碍。三十多位德方艺术家大多会讲一点英文,而三十多位中方艺术家里,除了最早研究卡夫卡并有留学德国背景的叶廷芳教授和汉堡大学哲学系教授黄凤祝精通德语以外,大多数人连英文都磕磕绊绊,而每次活动现场的英文翻译顶多5位。在泉州参观开元寺时,德国艺术家们拍了照就听不见讲解,听了讲解又来不及拍照,显得很无奈。但德国客人显然对中国的一切都很好奇,一幅写着“剑胆琴心”的书法作品,引得德国艺术家们追着翻译,非要把这四个字逐个拆开单独解释不可。整个活动中最为融洽的交流出现在一个名叫“遗忘的想象”的小型派对中。派对地点设在白鹭洲公园的Asgard艺术空间。场地中间摆着桌子,是一个开放的化妆间,两位昆曲演员在化妆间上妆、换戏服,从涂妆油水粉胭脂到贴发戴髻,整个披挂行头的过程,也算作演出的一部分,德国艺术家不停地拍照并发问。等到两位演员妆毕,桌子撤掉,墙上同时打出了中英双语的投影字幕。演出正式开始。场地狭小,有一半的观众席地而坐,水袖随时可以拂过观众的脸。他们是上海昆剧院著名演员张军、张洵澎。这次演出他们准备了三折:《惊梦》、《寻梦》、《拾画》。三折戏间,主办方还请来了前地下民谣乐队“野孩子”的打击乐手陈志鹏,表演以四川青城山为主题的音乐《瓷·山水》。55岁的克劳斯·费勒森柳斯主修音乐,这是他第二次听昆曲,他的问题最多,从化妆的水粉到头饰都有兴趣,围着两位昆曲演员不停地发问。“你能想象这些东西在六百年以前就有吗?眼睛上、脸上、头发还有衣服,每一件东西都做得那么有艺术感!”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赞叹道。陈志鹏的乐器让德国艺术家们的兴趣一直在延续,无论是去泉州崇武的车上,还是吃饭的间隙,他拿出来的越南乐器口弦和一种十根钢片木头底的非洲乐器,被大家传来传去并试着弹出声响。“艺术与环境”活动的中方艺术总监赵九杰与执行策划周樱在最后一天的告别晚宴上十分激动。他们告诉记者,这次活动没有任何商业赞助,厦门市政府只是道义支持,却包含了画展、装置艺术展、厦门大学的8场学术讲座、一次以介绍昆曲为主的小型艺术演出与大型海边写生活动,另外还有泉州、崇武的采风等等一系列活动。而德国方面的答谢致辞中,将这次活动形容为“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了第一颗石头”。因为中德的文化交流才刚刚开始。三天里缠了三棵树,《被困的树》就被彻底中止。其实这并不是逖姆最“残忍”的作品从涂妆油水粉胭脂到贴发戴髻,整个披挂行头的过程,也算作演出的一部分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