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给《圆明园》一个永久的“家”
作者: 来源:浙江在线 日期:2007-09-07
倾14年之精力,耗万贯之财力,展现圆明园原貌的立体雕塑《圆明园》,如今寂寞地躺在沪上一间破烂的仓库里,令人惋惜。 1860年、1900年,在惨遭西方列强的焚毁后,一片废墟的圆明园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痛。然而,流逝的岁月,正悄悄地拂去人们的记忆。10年前,上海一个叫阚三喜的人,下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复原圆明园全貌,让世人永远记住它。 阚三喜是一位艺术奇才。木雕、竹雕、石雕,乃至浇铸青铜器、烧制陶器样样在行,且艺术水准之高让人惊讶。一家小小的民营上海真源艺术雕刻有限公司,成为他在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者。不图什么,只图把圆明园的风貌留存下来。不求什么,只求为社会做点贡献。本着这样的信念,他们携手合作,历时14年。 有3年的时间,阚三喜是在做准备工作。但凡国内能看到、借到的有关圆明园的书,他都去看了、借了。一些清代档案史料和古建筑书籍,他也浏览了不少。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颐和园、苏州狮子林、海宁安澜园、江宁瞻园、承德避暑山庄、杭州西湖等风景名胜之地,更是不知去了多少回。在完成设计方案后,他从无锡买来一卡车塑泥,制作了无数的模型。 1996年,阚三喜聘请了20多位能工巧匠,和他一起,踏上制作立体雕塑《圆明园》的“万里长征”之路。这一路,他们走了整整10年,用去了紫檀、绿檀、黄杨等珍贵木材60吨,寿山、昌化、青田等名贵石头5吨。10年,3650天,阚三喜天天在工场。过大年了,其他人高高兴兴回家团聚了,只有他一个人守着工场,就着方便面,琢磨着下一步的工作。生病发烧了,他也没回家,躺在一张竹椅上,指点大伙怎么做。这么多的石头木材,不是说给钱就能买回来。阚三喜和公司董事长张进才,跑遍全国各地,一件件挑选。一个“痴”字,最能概括他对《圆明园》的用心。 当阚三喜和他的伙伴,将这件举世无双的巨型立雕,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可以说,没有人不赞不绝口,连连称奇。圆明园含有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大园林。《圆明园》是据被毁前圆明园实景,以1:150的比例制作的。全件作品,长18米,宽14米,雕有各式建筑2000多幢、各式桥梁180座、大小山头250座、各式船坞9所、游船200余艘、各式喷水池19座、各种树木12000棵、各类人物5000余人等。更让人惊叹的是:2000多幢建筑,没有一座相同。其中的10万扇门窗,全部用卯榫连接,都可以自如地开启。一扇窗,用10根木框、20只榫头做成。那么,10万扇窗,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建筑上的瓦片,有上亿片之多,全部精雕细刻而成。19座喷水池,有大小喷泉22组,300多个喷头。这些喷头,用陶瓷雕成,最小的只有0.2毫米。但是,别看小,个个都能喷出水来。12000棵树,每一片叶子,都是用0.3毫米厚的竹片,一片片削出来的。园中的5000多个人物,虽然只有1.2厘米高,比一颗米粒大不了多少,但性别不一,身份不一,年龄不一,个个神态逼真。 站在这座巨雕前,在自豪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时,同样敬佩阚三喜和他的伙伴。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件盖世之作,更有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阚三喜说:“圆明园是万园之园,能够制作《圆明园》的人,他的思想境界必须是高的。人,终有不在的一天,而这件作品,可以永远传下去。” 今年8月,在上海沪港名佳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的推动下,这件稀世之作终于掀起盖头来,在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展出。然而,16天的展出,每天的参观者只有100人左右。但是,在现场,记者却读到许许多多观众留下的感言。屠恒清观众写道:“太棒了!贡献给中华民族的伟大作品!”朱宝华观众写道:“如此精雕细刻,花费巨大的精力物力,使宏伟的历史建筑,生动地重现在眼前,感慨万千,值得敬佩。”一位姓唐的观众写道:“中华的骄傲,亦是中华的耻辱。强大的中国才能雪耻。” 沪港名佳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也是一家民营小公司。这次展出, 使他们赔了几十万元钱。因此,再想移地展出,他们实力有限。无奈,这件巨型立体雕塑,在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撤展后,只能被装箱,送进仓库。记者万没有想到,在上海还有这样破烂的仓库:蜘蛛网高挂,处处是锈迹斑斑的旧管子,屋顶漏雨,箱子上盖着塑料旧雨布,没有空调,几只旧电扇,嗡嗡响着。外墙是用旧油毛毡、碎砖头、旧塑料、旧铁丝搭起来的。 这样的旷世之作,竟然沉睡在这样破烂的仓库里,实在令人痛惜。阚三喜说:“有人说我伟大,说我了不起。可是,我不要听。我希望的是,能给《圆明园》一个永久的‘家’,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永久传下去。”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