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活在这里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09-02-22
引言 柏林,这座被建筑工地淹没的城市,这座经历最真实的分裂痛苦的城市,这座仍然外表破旧的城市,在艺术家的眼里却是完全另一番景象。相对于纽约、巴黎的高物价,这里的生活显得如此舒适,你很难在另一个发达国家的首都找到租金这么便宜的艺术工作室,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艺术青年。艺术总是需要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艺术总是渴望包容,才能无忧无虑地成长。柏林,提供了这一切,在这里大大小小上百个艺术家聚居区里生活着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一鸣惊人的年轻艺术家们,他们给这座灯光昏暗且略显老态的都市带来了崭新的活力。 柏林墙倒塌后的18年,是柏林痛苦整顿的18年——秩序需要重建,房屋需要整修,人们要过日子。东部柏林的低廉物价和大量空置房屋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前来落户。从前东德市中心的奥古斯特大街到曾经的“犹太区”,从前警察机关到偏远的机场,艺术之花在一间间简陋的工坊里悄然盛开。 从审讯中心到艺术天堂 位于柏林东北郊的维森湖畔矗立着一幢典型前东德风格的联排房屋,门口的指示牌提醒着路人,这里曾是审讯关押犯人的场所。昏黄的路灯,厚重的大门,周边凄冷的环境都没有吓退艺术家的热情,当年的审讯中心早已换上了靓丽的新名字——“欧洲创意中心”。 工作人员彼得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大约有200多名艺术家在这个艺术区租用了工作室,当年的历史遗迹成了卖点。在他的指引下,记者走访了几位艺术家的工作间,房间并不大,家具也显简陋,但是对于囊中羞涩的艺术青年来说已是上上大吉了。两人合租一间30多平米的工作室,加上水电暖气,每人每月只需要花费100多欧元,这比柏林的租房价格要便宜不少。而且这里属于市郊,周边非常安静,艺术家的创作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只要租上一间工作室,住宿和工作场所就都解决了。 据记者了解,目前还没有中国艺术家在此落户。彼得在采访结束时,故作神秘地把记者拉到旁边,表示如果有中国艺术家愿意来此安家的话,只要说是记者介绍来的朋友,他可以在租房价格上给予优惠,两个人一间工作室,每月一共100欧元就搞定。 小众品牌的诞生 当年东德市中心的奥古斯特大街,一度是暮气沉沉的柏林的写照——斑驳的外墙、破损的人行道和冷清的街面。如今这里已经是艺术区中的“高端品牌”,在这里居住的都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在柏林的艺术圈中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不能在奥古斯特大街占有一席之地,就不算成功。 在这里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工坊,记者遇到了庭院设计师马克·布泽尔,与那些还在发愁自己的作品究竟能否在画廊中展出的艺术家们不同,布泽尔的团队已经承接了不少庭院设计工程,进入了“小康”时期。据他介绍,在当代艺术工坊里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层次,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已经要价不菲,只要有任何一家知名画廊或者艺术展收购他们的大作,“钱途”就一片光明。以布泽尔的庭院及环境设计为例,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欧洲国家的上流人士,单一项目的费用都要上万欧元,因而他的设计品牌的适用范围非常小众。 记者随后走入了距离艺术工坊不远的一家服饰小店,这里的服装品味不凡,但是同样价格不菲。据店主介绍,她的顾客包括了一些演艺明星和节目主持人,他们不喜欢批量生产的名牌服装,更钟爱独一无二的设计元素,因而上千欧元一件的价格正是针对他们而设计。要知道在同样价格下,已经可以买到世界顶级名牌的当季产品。艺术与小众的结合,是这些艺术家的追求。 淘金中国当代艺术 柏林并不仅仅属于西方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近几年逐渐成为西欧艺术画廊的新宠。在索菲大街21号,记者找到了在北京和柏林两地开有画廊的“空白空间”。与一般画廊不同的是,这里展出的作品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制造”,一些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如方力钧等在这里经常得到展示的机会。“空白空间”的创立者奥克斯女士告诉记者,在北京酒仙桥地区的分部其实才是这个画廊的核心产业,他们负责发现具有潜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并向德国以及西欧国家推介。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作品在欧洲的接受度相当之高,大大出乎最初的预料,一般单幅画作的成交价格都可以达到上千欧元的水平。 奥克斯女士在闲聊中表示了她对于“艺术在柏林”的看法,她认为一个城市要成为艺术中心需要城市本身的吸引力、合理的基础生活条件以及成熟的艺术品消费和鉴赏市场。说穿了,艺术家也需要生活,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获得公众的认可,从而跻身艺术名流的行列。而柏林大大小小的画廊和艺术中心正是为这些曾经穷困的艺术家提供上升平台的场所,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以前在百老汇有句话叫做“如果我能在此成功,我就能在任何其他地方更辉煌”,如今这句话用在柏林身上也颇为合适。 艺术,在柏林生长着。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