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3000年前,就是这么织的
3000年前,就是这么织的
作者:    来源:钱江晚报     日期:2008-12-16
有纺织“活化石”之称的黎锦现身北京非遗展  钱江晚报北京专电 昨日,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博览会上,来自海南的黎族老人端坐在展厅中央的大椅子上,她手中正编织着一块布,这块布可不是一般的布,它可是有纺织“活化石”之称的黎锦。  黎族是我国一个善纺织的民族,宋末元初期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黄道婆正是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后,回来进行推广,掀起了持续百年之久的“棉花革命”。而黎族人本身对纺织的追求更是苛刻,这位老人告诉记者,做这么一块锦,要两个多月。而这位老人身上穿的,则是珍藏了几十年的服装:“我这件衣服是1966年到1968年做好的,花了3年时间,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穿一穿。”  黎锦流传到现在,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而且用到的都是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在我们国家,许许多多的传统工艺已经失传,留下的,也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那么,3000多年前的黎锦制作工艺,又是如何能够完好地流传至今的呢?  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首先是因为黎锦对于黎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的历史和文化,很多是通过黎锦的图案来表现的,常规图案就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符号等纹样。  其次,黎锦靠的是黎族人家世世代代手把手的相教,这样,每一代人都能学会编织的技艺。不过,黎锦在传承中也有不少“险情”,“能够传世的黎锦一般十分稀少,这是由于人在作品在、人亡作品毁的缘故,历史上每一位黎族妇女去世后,她们生前的织锦都成了陪葬品,这些入土的黎锦很快就会受到腐蚀而溃烂,后人很难在古墓中找到它们的痕迹。”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全球化正在渗入世界的每个角落,黎族同样受到了影响。现在,掌握黎锦技艺的黎族人已经不多了,年轻人对黎锦的兴趣也在减弱。黎锦这一“活化石”接下来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这位负责人好像已经找到答案,他说:“一方面我们欢迎全球化,比如我们可以把黎锦的工艺流程,用电脑进行分析和解码,通过动画形式演示给感兴趣的人观赏;另一方面,我们当然要保持面对面、手把手的言传身教,把织锦的工艺一代代地传下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考虑以公司化运作的形式,既解决织锦人的生计问题,也更加便于黎锦的推广。”  ▲黎族老人在织锦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