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受党内斗争影响数遭劫难的油画《开国大典》
受党内斗争影响数遭劫难的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期:2009-02-22
  1951年初,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作为参展地,收藏革命历史题材精品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迅速组织全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绘画界各路诸侯八仙过海显神通,短短几个月便拿出了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不少作品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强夺泸定桥》等精品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当时博物馆的负责人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油画《开国大典》便应运而生。岂料,它刚一出世便遭噩运,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几经劫难……  青年画家激情创作《开国大典》横空出世  中央美术学院将这一光荣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董希文,浙江绍兴人,曾就读于杭州大学土木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越南河内美专。1939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本科。1942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临摹壁画三年。1946年,国画大师徐悲鸿邀请他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的素描及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尤以革命题材、领袖人物的创作最为擅长。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成功创作了水粉画《北平入城式》。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上,他受任画主席台上的毛泽东主席像、朱德总司令像。天安门上的第一幅毛泽东像便是由他领衔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完成的。董希文1949年也曾亲身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国人对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群体发自内心的热爱、崇敬,站起来的中国人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和骄傲,令他激动不已。出于职业的敏感,当时他心中便涌动着创作一幅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盛况油画的强烈欲望,并开始在心目中勾勒。由他执笔创作《开国大典》可谓众望所归,当之无愧。“能有机会创作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画,是千年难逢的好运气!”他带着澎湃的创作激情,投入到心仪三年之久的《开国大典》创作中去了。  当时,董希文主持中央美院三画室的工作,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为了避免干扰,他专门租了一处民居忘我地投入创作。对他租来的“创作室”,董希文的学生、著名女油画家庞涛是这样描述的:“那是一个狭窄的长条形楼房,楼下是卖酱油杂货的铺面。房间狭长得令人难以想象,面对2米多宽、4米多长的画布,后退的进深仅有2米左右,后背紧贴墙壁,视域也不能将画面尽收眼底,我们都十分惊奇,董先生是怎样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完成这幅大画的。”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在画室的椅子上过夜。由于房间太小,画幅上接房顶,下贴地板,作画时,一会儿爬上房顶,一会儿躺在地上,没白天没黑夜地工作着。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后来回忆说:“《开国大典》动手以后,父亲常常是没日没夜地画。那时,他抽烟抽得很多,没半天工夫,烟灰缸就满满的了。在他画得入神的时候,喊他吃饭,都听不见,家里人都知道,这时候绝不能打搅他,只好先把饭收起来。”董希文可谓废寝忘食。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三个月时间,一副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便创作完成了。 [1] [2] [3] 下一页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