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画家郝光。摄影·王旭华
艺术家郝光悲哀地发现,最初缔造798的那些鲜活的个体,已经不见踪影。他曾经以为:798是属于他们艺术家的,现在他才明白过来,798是人家的。这个“人家”,是798管委会。管委会的成立,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过去艺术家呼啸而据、自生自灭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艺术家郝光悲哀地发现,最初缔造798的那些鲜活的个体,已经不见踪影。他曾经以为:798是属于他们艺术家的,现在他才明白过来,798是人家的。这个“人家”,是798管委会。管委会的成立,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过去艺术家呼啸而据、自生自灭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798艺术家的黄金岁月
在郝光看来,798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泡沫。现在,到了这个泡沫自己爆掉的时候。
11月1日,北京下起了大雪,映衬着郝光的“799”工作室格外冷清。曾经,这里满屋的阳光、洋酒与美女,让郝光回忆起了居住了10多年的普罗旺斯。但现在,偌大的工作室没水没电、没法取暖,也没了生气,画板上已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他甚至懒得再继续呆下去,在画室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到隔壁的映画廊喝茶去了。
“我就是一个可怜的艺术家,根本斗不过他们!”锁门的时候,看着自己投注了一腔心血的工作室变成今日模样,郝光发出了叹息。
郝光声声讨伐的“他们”,是798管委会及物业公司。他和他们正陷入一场难解的官司。
郝光曾经以为:798是属于他们艺术家的。现在他才明白过来,798是人家的。
51岁的郝光是一个能折腾的主儿。他的简历中写着:职业画家、游仙,1986年游走到法国,17年间生活在普罗旺斯、混迹在马赛、戛纳,去了世界上一切想去的地方,最后又回到北京,定居在一破旧倒闭工厂。
这个行将倒闭的工厂,就是今日北京的时尚标签:798。
798是北京一个最大军工厂的代号,由原东德援华专家设计的宽大厂房,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兴盛时期有2万多平米厂房、2万名职工,规模一度和首钢齐名。上世纪80年代,798工厂衰败,1995年,中央美院最早租赁这里过剩的厂房搞创作,2002年前后,大批艺术家租房进驻。
2003年,和法国妻子刚离婚的郝光一口气在798租了将近8000平米的破旧厂房,开了自己的画廊和工作室。在他看来,人生的另一段蜜月即将展开。“这么宽广的空间!自由的空间!世界上少有。但凡有过海外经历的艺术家都知道,这种工业风格的厂区非常适合开工作室和画廊,当时就意识到这地方绝对能火!”
果然,798火了。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走高,那几年中国艺术品卖疯了,整个中国艺术界都在为金钱癫狂。在张晓刚、方力均、岳敏君等“千万元艺术家俱乐部”成员的影响下,在国外买家的鼓励下,大量跟风之作出现。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前几年走进北京的798艺术区,随处可见充斥着无神的双眼、咧开的大嘴、光光的大脑袋的作品,仿佛中国就是一个精神病院。
好市场是坏作品能卖出去的市场。798被金钱吹成了一个庞大的气球,俨然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品最大的集散地,那些过去养满了蚊子的破旧厂房,一夜之间变成了国际大画廊的门脸。那年头,几乎天天有国际政要专程到798参观。798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
艺术家与管理方的矛盾初现
郝光坚持认为:798本来还可以继续火下去,是798管委会的到来,改变了它的轨迹。
上世纪90年代,业主原计划拆建798厂,进行商业开发,结果遭到艺术家的抵制,保护798艺术区的呼吁形成了很大声势。最终,在北京市政府的介入下,取消了拆除798厂的计划。2006年7月和12月,朝阳区政府和北京市政府先后认定798为区级和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拨出专项引导资金合计超过1.2亿元,对798进行全面改造和管理。2007年,798艺术区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扶持的10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
而在2006年成立的798管委会,由七星电子集团和朝阳区派驻人员联合组成,同时还有专门的物业公司。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过去798艺术家呼啸而据,自生自灭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管委会刚来的时候,和艺术家处得很不错。”郝光讲。管委会和艺术家召开了几次座谈会,采纳了包括郝光等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整修道路、修建停车场、改善卫生条件,在改善798艺术区硬件设施方面做了许多事。郝光还被聘为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