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两场林风眠作品展同时开幕 画作真伪再掀波澜
两场林风眠作品展同时开幕 画作真伪再掀波澜
作者: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10-06-22

柳和清所藏林风眠作品,有一些看似未完成的草图

真伪之外,价值何在?

柳和清所藏的100多件林风眠作品,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不同于惯常所见的林风眠作品,甚至还有一些作品看似未完成的草图。从常识来说,赝品只会去模仿大师成熟的作品,而仿造草图,似乎是十分笨拙的。而且,其中还有一些作品无论题材、构图都惊人相似,如同孪生作品。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正是这批藏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策展人陈龙认为,草稿一样未完成的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于观赏,而在于透露出林风眠的创作方式、思维特点,以及风格转变的痕迹。而画家、评论家卢辅圣则将林风眠那些高悬于美术馆和拍卖行里的作品称为“大师的标准件”,柳和清所藏的这些看似粗糙的则是 “标准件背后的实验性的作品”。恰恰是这些不成熟的东西,有的被林风眠日后自我否定了,有的是今后成就的低层级阶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不成熟的这些东西,比以往展现于世的标准件,更有价值。

很少有人看到过林风眠作画,吴冠中说林风眠作画“就像母鸡下蛋”,都是半夜一个人躲在家里。而如果这批藏品确为真迹,那么林风眠作画的过程,就能从这些粗糙的草图、重复绘画的半成品中被“情景再现”。

在这个“情景再现”中,后人可以看到,林风眠是如何一遍一遍地画着同样的题材,怎样探索着自我风格的转变。或许,他希望后人看到的,只是美术馆里那些光彩照人的大师“标准件”,而身后之事不由己,历史的厚幕被不经意揭开,天才的林风眠,独坐案前、苦苦思索的身影,凄楚动人地浮现在后人面前。

或许,无论是柳和清藏品、还是上海美术馆所藏林风眠作品,其真伪鉴定都不是最本质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以对待大师作品的那种热忱,来对待大师的精神遗产,那么,判定真伪的心态,或许会更平和更理性。

链接

林风眠的悲凉

梅墨生是李可染的学生,按照辈分,应该是林风眠的徒孙。他很感慨地说起一件往事,李可染先生去世前一段时间,曾经去看林风眠的画展,偌大展厅里只有他们夫妇俩送的一个花篮。

今天,林风眠的作品在市场上被追捧,而对于林风眠的研究其实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哪怕林风眠的作品卖出再高的价格,展厅里李可染夫妇那个孤零零的花篮,依然是对林风眠实际态度的写照。

林风眠生前,有人问他,你当真是五岁就会画《芥子园图谱》?林风眠对此淡然一笑,回答说,五岁时,我还在河里抓鱼呢。哪里会画什么。他们需要的时候,就会把你塑造成天才。

“其实林风眠的内心是十分悲凉的。”李苦禅弟子、画家崔如琢看完这批新披露的作品后,对林风眠有了全新的看法。他表示,如果说,从前看到的林风眠作品,都是精品。那这次看到的,就是他的脉络筋骨。那些作品中的悲凉,是能被感受到的。“无可奈何,而且有些画看得出没有心情作画,很荒率。就是草草涂了几笔,没心情画下去了。”

林风眠是令人敬仰的大师,而也许,他从来都没有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早年间,林风眠和徐悲鸿都在欧洲留学,回国后都致力于中国艺术的改造。但是他们的主张截然不同,最后也是命运迥异。未尝不能说,中国艺术在这两个人身上,出现了一个三岔道口。命运的扳道工,选择了徐悲鸿。从此,不仅是这两个人的命运,中国艺术的走向,也发生了根本的陡转。

白桦用一篇冗长得近乎啰嗦的散文,回忆了自己在林风眠出狱后,冒昧去造访的经历。在这篇几乎没有任何情节、仅靠情绪推进的文章中,他写了一个小故事:他有一个在外贸单位工作的朋友说,林这样的画,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肯定是不喜欢的,不过可以卖出去挣点外汇,外国人喜欢这种怪画。

“挣外汇的怪画”,今天已经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大师名作。在林风眠的身后,他成为被市场利用的资源,被各色人等消费的符号。大师身后成为符号并不鲜见,何况还是一位曾经被边缘化的大师。他提出的“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艺术主张,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及,而“仕女画”则逐渐成为很多人对林风眠的全部认知。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林风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