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之长“兼职”当看门人,展馆像堆放物品的小车间……大学生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民间传统文化
“为了这6天的成功,我们付出了一个月心血。”队员金嘉蕾说,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行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在众多公办博物馆的光环下,一些民办博物馆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不久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向心力”小分队一行10人,实地走访杭州8家民办博物馆,并出台一份民办博物馆生存报告。
| 现状调查 |
后继无人,老人撑起一片天
比起公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相对冷清,管理人员也是屈指可数,有些民办博物馆里只有馆长一人看门。
杭州高氏相机博物馆,一直痴痴坚守着的68岁的馆长高继生。这些年,他每天带着午饭往返于家中的陈列部和位于拱北的鉴定部,风雨无阻。
高继生说,这些年其他省市也有人发出邀请,希望他连人带着700台珍贵的古董相机一起搬过去,但他始终坚守在杭州。对于相机,他有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一个人包揽馆内大小事务:接待参观者、免费鉴定相机等。光是维护相机,他说每年至少投入10万元。
要守好博物馆,一人力量远远不够。年岁已高的高继生说,他最多坚持到70岁。到那时,杭州高氏相机博物馆又将何去何从?
馆址偏僻,展馆像个小车间
找到民办博物馆,得费尽心思——它们都藏在闹市区或郊区。民办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偏僻,也制约着自身发展。
以高氏相机博物馆为例,现设在拱北小区内。开馆17年,700台相机一共搬了9次家,最近几年才搬到拱北,高额租金、相机运输是个浩大工程。
同样,东方圆木博物馆也在一条狭长的弄堂里,大院里那道卷帘门常被忽略。其实,这扇门后就是胡兴法师傅的博物馆。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原木世界,馆内包含生活类、生产类、装饰类等各种圆木制品共600多件。
每件藏品整齐陈列,并附有详细解说——这对于部分民办博物馆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这里更像一个小车间,很多藏品不得不叠放在一起,没法一件件展出。”这是胡师傅最大的遗憾。
资金不足,“另辟蹊径”吸金
走访中,队员们还发现,创立民办博物馆是一项长期投资,创办时的投入只是一部分,后期维护需要很大一笔钱,这也严重困扰着馆主们。
位于塘栖镇水北街的香雪海艺术馆,由吕幼纲个人筹建,占地3亩,投资约500万元,2007年对外开放。该馆主要展示书画藏品、明清家具以及文房用品,并组织书画文化活动。馆内现有各类藏品2000余件,其中不乏珍品。
吕馆长说,最初开办这个艺术馆是为了爱好,但每年博物馆维护需20万元,这让他不得不“另辟蹊径”吸金。明年水北街开发后,他希望在馆外走廊办一个画廊,并在馆内与人合作开一家茶馆,吸引更多游客,“这也是无奈之举,以营业手段支持博物馆的发展并非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