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和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我的老师是伯乐
“我还没觉得老就已经有点老了。老师和学生应该平等,因为思想不分老少。不能瞧不起年轻人,年轻人的可能性比你大,说不定就冒出个大批评家、大学问家。”
四川美院招生册上,王林是美术学系的名师代表。学油画的鲍栋2003年从安徽考到川美,“就是冲着王林去的”。
有近40年教龄的王林非常了解学生。他说:“教学生要观察性格。美术学专业有四个方向:一是美术史,二是美术批评及策展,三是美术理论,四是艺术管理。急躁的没耐心读理论,但管理可能做得很好,因为他想负责,有激情。”
和研究生一起工作
王林是美术学系培养过最多研究生的导师。“我带研究生,是和研究生一起工作。”王林每年都会策划很多展览,将研究生组成策展团队。“他会按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分配工作。”研究生魏欣说。
王林做展览先把策展意图告诉学生,再逐一分析,让他们知道如何选择艺术家以保证展览有水准。“将策展当成案例学习,从想法、资金场地、邀请艺术家,到现场布置,对学生来说是实践,是和艺术机构、艺术家、艺术媒体打交道的过程,还是批评思路不断拓展、调整的过程。”
有合适的锻炼机会,王林都会放手让学生一试。罗彪2007年考上研究生就参与了当年宋庄艺术节的大部分工作,接着又是2008年798艺术节、2009年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几乎没中断过。
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策划的“从西南出发”是王林最满意的展览之一。研究生都参与了。王林说:“郑娜在展览中表现突出,王璜生馆长对她的能力非常认可。”研二的郑娜那次结缘广东美术馆,硕士一毕业就正式去工作了。
学生都感到幸运。“因为当代艺术很讲究‘在场’,这么多活动你参加了你就是在场,这不是所有研究生都有的机会。”罗彪说。而魏欣认为这是了解真实艺术圈,开拓眼界的机会,“毕竟作为学生,交际圈是很有限的”。
“他们没工作,我会一直放在心里”
王林说:“一个好老师要做的事不仅是培养学生,还应该推举学生。”王林在好几个艺术网站都有博客,博客上经常发表研究生的文字。学生的学术讨论,王林也帮助修改,成为可读的东西。“想法可以和网友交流,对同学们也是一种鼓励。”
罗彪说:“只要有合适的刊物,王老师都会推荐发表。”很多研究生毕业前,还在愁发文章凑学分,但王林的研究生,有的发表目录就有好几页。“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谁有见地,我只要发现一定会推荐。”王林总愿意让学生的闪光点被更多人看到。
而研究生找工作,王林也不会闲着。王林的研究生全系留校最多。在艺术圈深耕多年,朋友不少的他会帮学生张罗。“我心里总觉得我应该给他们找工作,尽管找工作不是我的责任,但要是他们没工作,我会一直放在心里。”
今年毕业的罗彪说:“我找工作王老师也很着急。”马上要毕业的5个研究生,王林都在尽力。“我清楚他们能做好什么,我会尽力帮助联系。当然,最终还是靠他们的能力和努力。”
如今王林这5个毕业生,有人留校试用,有人去了美术馆,有人去了出版社,总体就业情况不错。
“别让带给罗彪的嘎嘎凉了”
有人戏言四川美院受重庆码头文化影响,教学是袍哥式的。即使王林和学生的关系不能称为兄弟关系,也绝非家长式或上下级式。罗彪说:“我们不会把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分得像其他老师和学生那么清晰。我们和王老师可以一起喝酒,一起唱歌。王老师有时还半开玩笑给我们介绍女朋友。”罗彪对王林心存感激,“他对我们影响很大的首先是做人,把事情看得透一点,就不会太计较得失。”
王林的学术态度对学生影响同样很大。“有时我们写了文章,拿给王老师看,他会守着你用红笔改两三遍,一个一个字帮你校正,然后讲为什么要这样改。”
生活中的事,也令罗彪至今感动:2007年宋庄艺术节布展,离吃饭的地方很远。有天中午一点多了,罗彪必须留守展厅,让去吃饭的同学智豪帮带盒饭。智豪回来说盒饭是王林亲自装的,一边装一边说:多装点嘎嘎(四川话肉的意思)。回展厅的车上,王林拿着盒饭坐在车前排,把饭盒放车窗太阳光下照着,说:别让带给罗彪的嘎嘎凉了。
已毕业4年的鲍栋是王林策展时合作较少的研究生,只有一次。“主要是我比较独立,也不是那种适合做助手的人吧。”但鲍栋说王林对他一直是平等、尊重的态度,“每次我找他,他和我会聊得很深入。很多时候他暗地提携我,总是对别人夸我。”
王林正计划创办书院,他说中国是官僚治校,就是民办教育也非常官僚化。“我个人能力有限,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但可以做点具体的事。”王林准备将艺术家送他的作品和自己的藏书全部贡献出来,作为书院财富。“让研究美术学的人有读书的地方,拒绝行政,拒绝商业。”他设想书院办成后,除自己的研究生入驻外,还能接纳想做研究的学生。这种真正民间的学术场所,也许是能真正产生思想和精英的地方。 (采访/章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