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大师:会是当今时代的解药吗?
大师:会是当今时代的解药吗?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期:2010-12-02

简要内容:李叔同是今人公认的大师,但丰子恺在回忆多才多艺的老师时只说,他是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不管人们有多少共识,世纪之初的“大师热”表明了民族和时代对于开风气之先、堪为人师世范甚至精神领袖的伟大人物的期待。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科学界泰斗钱学森虽已离世,但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至今无解。在人文艺术领域,同样弥漫着中国式的“大师焦虑症”。很多人在问: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能够与前辈比肩而立的新一代大师却千呼万唤出不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人们似乎已经讨论得有些疲惫。有人说,21世纪的头10年是大师凋零的时代,担心不再有烛照文化领域的旗手;有人说,当代早已无人堪称大师,所谓“大师”只是个别人和媒体出于各自需要制造的光环;也有人说,不是没有大师,而是在娱乐与消费主导的年代里,真正的大师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有人不无偏激地批判教育体系,有人满怀温情地希望重拾传统,也有人主张“大师”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人们在众说纷纭中,并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无论悲观还是乐观,天行有常。2010年,中国的美术界又送走了几位老人:张仃、吴冠中、华君武、孙天牧。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大师?《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大师”一词的解释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现实却常常是伪大师乐于冒充“大师”,真大师带着苦闷的思索与不为人知的纠结“被大师”。

多年前,当启功被推为“国学大师、书法大师”时,他所能做的回应是“由人顶礼由人骂”。当吴冠中鼓励学生多出“叛徒”而无人“叛变”时,他所希望的绝不是一顶“大师”的帽子。

李叔同是今人公认的大师,但丰子恺在回忆多才多艺的老师时只说,他是一个“十分像人”的人。复杂问题的简单之处正在于此:人们给“大师”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在言语中塑造了不少可供瞻仰的“大师”,“满村听说蔡中郎”却仍然很难体认到“活生生的大师”。大师若只能瞻仰,不能亲近,其价值何在?而若以“十分像人”作为标准,可知真正的大师必有其精深造诣和卓绝魅力,与时代盛衰、拥趸多少关系不大。

不管人们有多少共识,世纪之初的“大师热”表明了民族和时代对于开风气之先、堪为人师世范甚至精神领袖的伟大人物的期待。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然而,时代的步履匆促,今日的精英或许只能“各领风骚数十年”甚或“数十月”“数十天”。媒体慷慨册封的那么多“大师”,能否经得住时间和后人的考验?众人口口声声的“大师”二字,会是当今时代的解药吗?

关键字:大师,李叔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