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人”赵半狄因争议成名
底蕴深厚,激情飞扬,创作出旷世杰作这本该是人们心中艺术家的形象,但昨日某门户网站进行的一项公众心目中艺术家形象调查显示,“嫉世愤俗”、“古怪雷人”这些词汇,成为人们赋予艺术家的特色标签。
投票者:艺术家很愤青很古怪
在这项调查中,艺术家被划分为10种类型。5000多张票投给愤世嫉俗型,排名第一;3000余张票投给前卫古怪型,排名第三。尽管也有4000多网友投票给艺术大师型,但浪漫、有想象力这些体现艺术家特质的类型,得票明显偏低。
这结果令人联想到近年来的艺术圈:艺术品拍卖频出天价,行为艺术频出雷人之举,艺术家举止言谈频频惊世骇俗,可以感受到美的艺术作品却越来越少。所以在许多人眼中,艺术家的身影离喧嚣浮华越来越近,离潜心创作越来越远。
圈内人:哗众取宠不是艺术家
无独有偶,中南民大美术学院院长钟孺乾,近年也常常向身边人问“你心目中的艺术家是什么样的?”他发现不少人对“艺术家”有种隔膜甚至反感,“这种现象背后是艺术家内涵的深刻变化,过去艺术家、艺术品承担的教化任务,逐渐被个性化的艺术所取代,个性化必然带来争议。”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和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评论家沈伟则认为,现在艺术家及其作品与观众交流不够,市民审美教育不够,让市民无法走进艺术家的世界。沈伟说:“如果艺术圈无法被很好地解读,那么市民就会转而关注艺术外的东西,比如一幅画拍卖上千万,或是某些人夸张的行为。”
不过采访中,几位圈内人都反对哗众取宠的“艺术家”,他们表示,拿出好作品,通过作品影响社会才是艺术家本色。
艺术家心目中的艺术家什么样?
钟孺乾:我会选择吴冠中先生那样的“艺术大师型”,把专注于艺术的人引为同道。在今天,艺术和艺术家的长项,是用纯粹的艺术带给人们审美的享受。
樊枫:我心目中的艺术家应该有思想,不断创新,关注社会,但不是去做个社会活动家。
沈伟:艺术家自有其内在的艺术标准,如果通过金钱或夸张言行引起关注,则与艺术、艺术家无关。
艺术家“走红”的另类渠道
拍卖惊奇:一槌落定后,动辄上千万的拍卖价,让艺术品的创作者走入大众视野。张晓刚、曾梵志等画家都是如此。
文字代言:凭着画作、雕塑等艺术品走入艺术圈,但最终是通过书籍和文字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陈丹青是这类艺术家的代表。
怪异举止:虽然不写书,但也没有多少作品问世,反而通过一些积聚眼球的言行为人所知,如“熊猫人”赵半狄和一些行为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因为争议性引起一时关注,但被记住的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