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性艺术家的理解误区
王一涵(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
女性艺术家有其自身对生活、艺术的独特理解,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她们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很吸引人的组成部分。但优秀的艺术作品不由创作者的性别决定,我们要削弱这种对女性身份的刻意强调,要以作品本身的价值作为评鉴艺术家的核心标准。
女性视角也可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由于她们的特殊视角,将其称为“女性艺术家”,这种称谓不存在任何性别歧视,只是一种分类方式。
赵芷姮(台湾大未来林舍画廊经理)
艺术和作品本身并无特定的性别,女性艺术家会以独特的视角,来处理某些长期被男性所忽略或漠视的议题,但不能过度耽溺于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这样就会只停留在性别符号的表层。以艺术家的角度来看,不能以二分法将艺术创作者区分为男性与女性来做讨论。那样未必能给予女性艺术家正面的凸显,甚至可能使艺术家陷入女性本位的桎梏,也造成观众鉴赏作品时抱持着特定的迷思。
向京自述:
生存是硬道理。生态环境恶劣,就长不出好苗子,但能存活下来的一定很厉害,这是当代艺术圈的现状。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应该多做公众教育、美术馆建设以及艺术创作基金等方面的投资。尤其是艺术批评、策展、艺术史人才的培养,他们虽然不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可以“输出”价值,他们是需要被“养”着的,这是很重要的生态环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软肋也在于艺术理论梳理的缺乏。
崔岫闻自述:
女性同样也促进着社会的进步,比如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还有社会功能、思想功能、精神功能等。社会中其实有很多的空间和机会,女性要不断地强大自己,明确方向。
女性艺术家的话语权包括多方面因素:综合国力的支撑;个体素质要达到与外界交流的层面;所阐释的观点有前瞻性;引领行业的能力。当艺术家的作品能力与思想能力足够优秀时,可以更多地影响国际平台。国家的思想和文化精髓也需要艺术家的作品和阐释进行传播。艺术家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一种无形的使命感。
闫平自述:
性别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尤其是人类的恒久性话题,如爱情、亲情、艺术等,把艺术的事情做好,就要真诚地表达人性恒久的东西。我想借鉴中国数千年的戏曲艺术,希望用中国的处理方式来启发自己的创作。作为一个艺术家,作品没有特点的话,会很悲哀。希望我的作品更具有中国本性,绘画的因素更丰富。随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发达时,有理想的画家会更注意到文化的不同,会越来越有中国的特点。
靳卫红自述:
中国的女性解放是一种行政性的而非来自女性内心深处的要求。
如果说中国艺术与世界接轨是一个存在的事实的话,那是我们要求打开一个更大的窗口,我也希望有这个窗口。艺术家需要更踏实地工作,来阐释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
乌苏拉自述:
和以往比较,中国真正的当代艺术家中有很多都是女性。她们摆脱了艺术学院的陈规不再跟风。重要的是,艺术家作品独特,有不同的准则,当然这和传统惯例无关。但同时,艺术家不是性别聚居群,她们都是艺术家。
赵孝萱自述:
女性艺术家有阴柔、细腻、关注自我等优点,但同时也可能是局限。在艺术圈中,女性艺术家需要付出比男性艺术家更多的努力,也面临更大挑战,才能成功。还得面对是否能自我超越的考验、自身状态能有突破等问题,这更需要强大的心力和耐力,才能持续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我们应该给女艺术家更多鼓励,关注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状态,给努力又有天赋的女性艺术家们更多展现才华的机会。
洪晃自述:
中国历史上是个男权社会,女性得到的认可远远不如男人。而女性的作品经常被挂上一些我认为不应该用的前缀,比如“美女”,这种前缀淡化了女艺术家的作品,再次体现了女人被社会彻底商业化了。
得到话语权的前提是女性艺术家要有话可说,如果非常尽职地画修饰画,也就谈不上什么话语权了。
女性不仅是男性艺术家作品中的主题,也是女性艺术家作品中的主题。在男性艺术家作品中,女性都很美,甚至美得都差不多。而在女性艺术家作品里,女性都很怪,有个性。但是绝对没有主流的“女性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