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她堪称中国山水画作之"神品",却饱经沧桑;她被誉为"画中兰亭",却身处两地,魂牵华夏儿女--她就是元代四大山水画家之一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
这个6月,分藏于杭州、台北的《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无用师卷》终于等来了在台北合璧的一天。其实,富春江畔的桐庐,与《富春山居图》有着不解之缘。《富春山居图》描绘的秀丽山水,正是以桐庐、建德、富阳一带极具特色的山川为创作原型的。
自古以"山青、水秀、史悠、境幽"闻名于世的桐庐,作为《富春山居图》创作实景地之一,也因《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之旅,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
画之缘:富春好山水最美在桐庐
富春江系钱塘江中段河段名,在桐庐河段南起七里泷峡谷,北流经横山埠入富阳境内,长达33公里。这段河的两岸风光最为秀丽,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赞赏。
《富春山居图》全面取景多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矾头峰峦,有着典型的桐庐山川特征。在富春江流域,桐庐段的富春江风光常常被现代的文人墨客赞美。"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需在桐庐江上寻。"桐庐的山水风光,让无数雅士文人流连忘返。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承潘天寿等名家的中国山水画家江枫,就认为《富春山居图》画下了富春江最美的桐庐段风光。"我学山水画的第一次写生就来到了桐庐,画富春山水。近几年我更是年年都要来桐庐住上一段日子画富春江。黄大痴又怎会错过最美的一段富春风光?"出生于上海、学习在浙江、工作在河北的江枫,唯一不曾改变的,就是对桐庐山水的青睐与热爱。
有诗人曾下过断言,"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然而,在众多来桐庐创作的画家中,就有一位继承和发展了黄公望的绘画传统,在当代画家中第一个以《富春山居新图》为名,成功创作了一幅山水长卷。
这个人就是著名桐庐籍画家叶浅予。
自1975年后,叶浅予几乎每年都要回富春江老家。他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不断萌发出要把富春江变化描入画卷的想法,并最终下定决心,要画一幅《富春山居新图》长卷,一扫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萧瑟冷落之气。作为主攻人物的中国画家,叶浅予自称画山水还是有些吃力。然而,故乡气象万千的新变化,让叶浅予激情涌动,再也放不下手中画笔。叶老凭着浓烈的爱乡之情,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创作计划。
叶老自1976年秋得初稿,第二年初夏又回到故乡,跑遍了富春江两岸的多数村庄和景点,采写的本子就记了近百本,完成了第二稿。到1980年春天,又到桐庐完成了第三稿。他花了近四年时间,用极其严肃的创作态度完成了《富春山居新图》。
《富春山居新图》继承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趣,还借鉴了敦煌壁画、五代《枫林群鹿图》等多种方法,为当代观众舒展出一幅融秀美富春山水与现代城市风貌于一体的桐庐新景。
画新意:子久凝神处再"绘"新长卷
"昔日子久凝神处,江岸处处换新装"。
1976年,叶浅予回到桐庐,看到家乡的巨变,写下如是感叹。
三十多年的光阴匆匆而过。如今,只要两年不到桐庐,你就会认不出这日新月异的江畔县城,恍惚追问"这难道就是那个桐庐吗"?
从杭州主城区驱车进入桐庐县城,宽敞的迎春南路会将宾客引入迎春商务区,路两旁现代化的高楼林立,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正在这里集聚崛起。
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桐庐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桐庐形成了一幅崭新的《富春山居图》--2010年,桐庐县实现生产总值19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79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0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1%、37.6%。与此同时,桐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