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范郭之争:是正不压邪还是邪不压正
范郭之争:是正不压邪还是邪不压正
作者:    来源:大江南收藏    日期:2011-10-28

新闻原件>>>

范曾画作涉嫌“弄虚作假”

范曾于2011年1月下旬在荣宝斋画廊推出“范曾先生卯年新作”和荣宝斋出版社推出《范曾卯年新作》画集,有“弄虚作假”的嫌疑。

大家知道,辛卯年春节是2月3日,1月还是庚寅年。卯年还未到,就推出了卯年新作,还有181幅之多,即使是流水线作画,也不能提前出世啊!听说有不良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人为延长保质期,将生产日期向后标注,但范曾先生“寅作卯画”,并火急火燎地和画廊、出版社一起推出“范曾卯年新作”展和《范曾卯年新作》画集,意欲何为?

评论>>>

如此“保鲜”只为“提钱过年”

这该算是一则旧闻, 也是当时颇让笔者纠结了好几天的奇闻。

2011年1月21日,国内多家权威报纸整版刊发了 “范曾先生卯年新作” 将于2011年1月23日至27日, 在北京荣宝斋画廊隆重推出的消息。并说本次展览共展出范曾先生近期精心创作的书画精品181件, 均为先生得意之作, 集中反映了范曾先生近一年来的艺术创作动态。

然而拿起报纸仔细看这条消息, 却让笔者一时如坠入十里雾中, 莫名其糊涂。“范曾先生卯年新作”?揉揉眼睛, 翻翻当天的黄历, 白纸红字, 上面明明写着的是 “庚寅年腊月十八”, 就是说还没到卯年呢, 范曾先生怎么就推出卯年新作展览了呀?还竟然有181幅之多?别说是流水线作画, 就是机械化作业, 也不能提前出世啊?笔者愚钝, 就换个角度笨想, 这里的 “卯年”, 应该是2011年前的 “己卯” 年吧, 画廊为了赶个 “早集”, 就和范曾先生商量, 把先生“己卯” 年的旧作翻腾出来, 权当 “新作”展出, 让喜爱范曾先生画作的人尝个 “鲜”。

看不上展览, 就看配发的作品吧。只见 《杜工部行吟图》 上的题款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辛卯范曾”, 赫然写的是 “辛卯”, 而非 “己卯”。笔者只好扒拉着手指头仔细推算一番, 算过来算过去,“辛卯” 年应是公元1951年。这一算让笔者吃惊不小。

再往下细读报纸, 就又有点儿不明就里了: 展览的作品 “集中反映了范曾先生近一年来的艺术创作动态”。“近一年”, 应该是 “庚寅年” 一年, 既然如此, 怎么又能说是“卯年新作” 呢?这着实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释是 “寅作卯画”。

早就听说过有不良商家为了人为地延长保质期, 将食品的生产日期往后标注的 “早产食品” 等事。可这样的产品, 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 事情一旦败露, 生产者和经销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难道画廊、 出版社和范曾先生推出 “早产作品”, 就是为了抢 “鲜”, 希图卖个好价钱?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画作和作品集, 算不算 “假冒伪劣”?如果算, 购买者就有权利追究责任了; 如果不算, 又该算什么呢?这正应了颇为流行的一句拜年短信:“提钱过年”。

说一千道一万, 谁都没有错, 都是金钱惹的 “祸”!李信

弘之:范曾的作品属性是商品

消费者买东西图的是物有所值,即货要真价要实,否则便有上当受骗之感。艺术品的消费亦然。

诚如沪上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先生所言,范曾流水作业的作品,从某个角度来说属于“商品”,而郭庆祥就此所作的批评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商业批评,就是对商品造得好不好,是不是假冒伪劣产品的批评。在笔者看来,郭庆祥的文章之所以引起范曾那么过激的反应,盖因郭文一针见血地刺痛了范曾,有可能直接影响到范曾的市场和利益。

范曾的流水线作画事实俱在。为他所带的博士生亲证,他本人也未予否认。如此“创作”谈何艺术价值,起码也要大打折扣吧?批量生产、自我复制,不是糟蹋艺术、蒙骗公众,又是什么?更何况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流”下来的东西居然卖的是珍稀品的价格,这与抢钱的强盗行为有何异?这并非“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而是消费者不知情。而今,“流水线作画”这一事实大白于天下,哪个还愿甘当冤大头一掷千金地买这玩艺儿呢?被曝光的范大师的作品在拍卖会上遭到流拍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俗话说,“自作自受”。流水线作画的流拍怨不得别人。“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靠商品生产式的“流水作画”愚弄消费者,靠炒作、包装、资本乃至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法楞抬高价,终归行之不远。“流水线作画”必呈“流水落花”之颓势。一个“长期流水线作画、题材内容重复”的画家,被评价为“才能平平”、“虚伪”也是恰如其分,至于由此导致“社会评价降低”,导致作品流拍,最终被市场所抛弃,那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笔墨当随时代,将真、善、美的作品呈现给大众,是有良知、有社会担当意识的艺术家所为,而将艺术作为商品对待,且容不得他人批评,不只是有无雅量的问题,而更涉及到文坛正义、社会公理,涉及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创作繁荣发展的问题。由此看来,范郭之争,更显营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是何等的重要而紧迫。

付晓东:范曾的画不具艺术核心价值

谈起热闹一时的“范曾事件”,付晓东坦诚地表示,范曾及其作品并不是她所关注的范围。

“我是学国画的,也曾经在美院的国画系教临摹和创作实验的课程,但我们从来都不看范曾的作品,更不要提对他进行研究。 ”付晓东说,流水线作画是在生产产品,但没有创造性。 “范曾的画并不具有艺术核心价值——创造的质量,只有外行追捧。关于‘范曾事件’的讨论,起初是因为他与郭庆祥的官司问题,艺术批评成为违法行为,批评意味着走上犯罪的道路,需要赔款和坐牢。这使艺术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

范曾的问题是,他本身没有独特的艺术探索和创造,他的艺术语言脱胎自任伯年的手法,题材上也是钟馗、老子这些传统题材,没有改进。我们近代史上的许多大师,都能通过画作来表达时代精神,对现实的理解,对社会的关怀。而范曾的画作,只是消费型作品,却看不出这些。 ”

因此,站在艺术史的角度,付晓东认为,范曾不可能成为一位重要的艺术家,“他仅仅是在这一时期被卖得很贵而已,而这包含了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许多人为炒作的因素。 ”

齐鸣:价值和价钱并不能画等号

齐鸣认为,画家要真诚,真诚才能传递真实,而真实是艺术的本质。

齐鸣说:“现阶段,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价值和价钱并不能画等号”。“市场上现当代书画拍品可与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人比肩的难有一现,但拍卖的价格却显不出太大差别,呈现一派 ‘繁荣景象’,‘以人为本’的迹象明显。作品卖的价钱再高,其实也只是市场圈子里的事,既不会转化为艺术的崇拜,也不会改变大家心目中的位置。 ”

齐鸣认为,“范曾事件”的后续效应会持续发酵,最终“天价”泡沫迟早会破灭,代之以有序、稳定、客观的常态。 “现在的艺术市场还处在不成熟的时期,在震荡过程中逐渐沉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

学者观点>>>

■范曾的画并不具有艺术核心价值——创造的质量,只有外行追捧;

■范曾不可能成为一位重要的艺术家,他仅仅是在这一时期被卖得很贵而已,而这包含了许多人为炒作的因素;

■“范曾事件”的后续效应会持续发酵,最终“天价”泡沫迟早会破灭,代之以有序、稳定、客观的常态;

■卖的价钱再高,也还是市场圈子里的事,既不能转化为艺术的崇拜,也不会改变大家心目中的位置。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范曾,郭庆祥,侵权,流水线作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