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艺术区
工业厂房错落,砖墙斑驳,管道纵横。然而推开沉重的厂房铁门,扑面而来的却是猎奇、怀旧和前卫的气氛。艺术家在改造厂房时特意保留了墙壁上“文革”时的朱红标语以及部分工业机械部件。厂房里,另类的当代艺术作品、舒适的现代家私与斑驳的标语、过时的机械等历史痕迹相映成趣,仿佛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记者近期在位于北京东北角的798艺术区采访了解到,这个以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在过去十年里,成功地从一个传统工业区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区,成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一扇窗。
“798”的“前世今生”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大山子地区的798艺术区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原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前民主德国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改革开放后,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随着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七星集团将这里部分闲置的厂房出租。上世纪90年代末,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带领30余位教师最先租用了798厂区3000多平方米的闲置车间,进行抗战群雕的艺术创作。
隋建国说:“798的厂房空间高阔,顶部为圆拱形状,散漫的反射光线体现出一种浓郁的艺术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大片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厂房逐渐荒寂,而这正是艺术家们寻找已久的创作空间。”
日前,记者来到798艺术区,看到这里汇集了画廊、设计室、餐饮酒吧等众多的文化艺术元素,各种夸张、形态各异的艺术造型,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中外参观者。在高耸的烟囱、斑驳的厂房前,几对新人正兴致勃勃地拍摄婚纱照。在798艺术创意广场上,一位外国游客对墙壁上的涂鸦分外热情,一路拍照留念。
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介绍,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主题已从上世纪90年代以“政治性”为主转向以“社会性”为主,目前正在展出的作品,绝大多数集中在“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人类健康”等社会性主题。
2002年,美国人罗伯特租用798厂区内一座120平方米的食堂,改建为艺术书店,标志着798艺术区第一个境外租户落地。目前,入驻北京798艺术区的各类文化机构达到400余家,来自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