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判决
范曾诉郭庆祥名誉权侵害案二审维持原判,郭庆祥被判赔偿范曾7万元
郭庆祥将保留继续申诉的权利
本报讯 本报曾关注的书画家范曾诉大连籍收藏家郭庆祥名誉权侵害案日前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二审驳回了郭庆祥的上诉,维持一审的判决结果:被告郭庆祥向原告范曾书面道歉并赔偿原告范曾精神损害抚慰金7万元。
2010年5月26日,郭庆祥在《文汇报》“争鸣”栏目发表署名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没点名批评了当前美术界存在的“流水线作画”现象。画家范曾在看过该文章之后,认为文章中虽未点名,但批评的就是他本人,遂于当年9月将郭庆祥告上了法庭,要求郭庆祥赔偿精神损失费500万元,要求《文汇报》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2011年4月22日,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对该案件进行开庭审理,并于6月7日宣判,判决郭庆祥向范曾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7万元。一审宣判后,原被告双方均对判决结果不服,分别提出上诉。
9月6日,范曾诉郭庆祥名誉侵害案二审在北京市一中院通过“谈话”方式进行。12月29日,二审结果正式宣判。
法院认为,在范曾诉郭庆祥名誉权侵害案中,郭庆祥撰文对时下其认为艺术界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评论,呼吁“真正合格的艺术家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倡导真诚、负责任的艺术精神,其观点本身值得肯定。但考虑到艺术作品是作者创作行为的表达,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等现象进行评论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作者,故评论者在涉及对作者的评价时应把握善意、理性、客观的原则,不可借评价之名,贬损、侮辱作者人格,从而对作者名誉造成损害。
郭庆祥发表的《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中所有评论、批评所依据的基本事实系文中所称“流水线”作画的创作方式,但该文并未主要围绕作品和其创作方式,从文艺评论专业的角度展开论述,而是将对作品和创作方式的评价转为对作者人格的褒贬。该文中使用的“逞能”、“炫才露己”、“虚伪”等贬损他人人格的语言,与文章所谈论的基本事实并无直接、必然联系,已超出了评论的合理限度。
郭庆祥作为长期从事文艺评论、享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艺评论者,更应谨慎为文,避免偏离或超出文艺评论的正常范畴而草率地转而对作者本人的人格进行评判。原审法院认定《郭文》中带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构成对范曾名誉权的侵害。
二审法院认为,原审判决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均无不当,予以维持,驳回被告上诉,维持原判。
昨天,本报记者获悉此案二审结果后,第一时间采访了郭庆祥。郭庆祥表示,他将保留继续申诉的权利,并向本报发来他对该案终审判决的声明。
特别关注·舆情
一面获奖连连 一面作品流拍
孰赢孰败公众心里有杆秤
“范郭案” 耗时一年多,在舆论潮头也挺立了一年多,从文章发表,到范曾起诉到法院,到一审判决结果出炉,继而郭庆祥不服判决上诉,再到最终的终审落锤。随着法院审理的推进,“范郭案”周边的事件也在出现着微妙的变化,官司外的二人又面临着怎样的遭遇?从最近在收藏界发生的几件事,公众或许能看出这场官司背后的输赢。
郭庆祥获评“年度人物”舆论赞誉不断
虽然这两年一直被“范郭案”的官司缠身,但郭庆祥一直没有停下“艺术批评”的脚步。回顾2011年的艺术界和收藏界,郭庆祥无疑是风云人物。虽然官司败诉,郭庆祥身上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他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界和收藏界的“良心”,并一举摘下2011年“美术报年度人物”和中国文联评选的“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两项大奖。
《美术报》执行主编尚辉认为,虽然郭庆祥不是圈中人,但却是推动美术事业发展的相关人物。组委会对郭庆祥的颁奖词是“凭借自己对于艺术家创作环境、方式方法的了解,在批评文章中提到了‘流水线作业’,并成为今年美术界谈论最多的词汇之一。他更因为批评文章的用语和论调,‘惹’上官司,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当下美术批评尺度的讨论。”
在新华网推出的2011国际艺术界风云人物盘点中,郭庆祥成功当选国际艺术界风云人物,主办方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勇担当重责任,为文艺批评大声疾呼。
凭借着在全国收藏界卓越的影响力,前不久郭庆祥还入围了由大连报业集团和大连市慈善总会等单位主办的“2011大连榜样———为城市精神注入力量”大型公益活动20人名单中,评选结果将于近日出炉。
范曾作品屡遭流拍
“流水线作画”真实价值“出水”
范曾的画又流拍了。这是北京荣宝2011年秋拍上传出的消息。参加当场拍卖的14幅范曾作品中有7幅流拍,而北京匡时之前推出的14幅范曾画作中有9幅流拍,云南典藏范曾画作的流拍率更是达到100%。这或许正验证了那句话———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
业内人士指出,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流水线”批量制造出来的产品,其艺术价值自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此次秋拍或许就是一个信号,出了这样的拍卖结果也不难理解。范曾“流水线作画”的事实大白于天下,公众尤其是业内人士更对这种把商品生产视为艺术创作的行为嗤之以鼻,那些收藏艺术精品的人们当然不会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拍下这样的作品。公众透过耗时一年多的“范郭案”,开始对范曾“流水线”批量制造出来的所谓“大师之作”有了新的认识,这自然反映到敏感的艺术品市场中。
接连几次的的流拍将为市场未来的走势带来一个明显的信号,“流水线作画”的作品虽经包装、炒作,可能会风光一时,但终归好景不长,“范曾们”的作品将迎来严峻的市场考验。跟随郭庆祥练就的千百双“火眼金睛”当然不会为其留下太多的生存空间。
特别关注·艺术与批评
举起正义大旗 还艺术领域一片纯净
当获悉范曾诉郭庆祥名誉权侵害案二审结果维持原判后,笔者先是有些惊讶,随后转为不解,继而又很快变得淡然。从结果上看“范郭案”以郭庆祥的败诉告终,但整个事件在公众中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法律的范畴,整个事件孰是孰非在各自心目中已经有了结论。
范曾与郭庆祥的纠纷,看似买方与卖方针对于某种商品,抑或是称之为作品的书画产生的不同观点而引发激烈碰撞,实则两人代表着两大集团进行了一场正面的交锋。
范曾背后站着巨大的利益集团,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利益集团已经把“流水线作画”等方式逐步发展为一个新兴产业,甚至行业。面对“郭庆祥”们试图通过正义的呐喊,打破他们唾手可得的“金饭碗”时,利益集团当然坐不住了,难免条件反射般一跃而起,摆出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霸道嘴脸。当越来越多的公众一旦了解了范曾“流水线作画”的真相,那罩在其头上的种种“光环”也就会大为褪色,谁还会认可他的画作虚高的市场价格呢?
反观郭庆祥,无论对方态度如何,无论法院怎么宣判,誓将“艺术批评”进行到底,誓为公众“去伪存真”的坚决态度值得我们鼓掌。可以说,郭庆祥的背后是更为坚实可信的正义集团。当下浮躁的艺术领域,利益笼罩了太过浓重的氛围,单纯、高尚的艺术,被某些逐利之徒拉下了尊贵的位置。而此时,郭庆祥的挺身而出,不但还公众一个“艺术”与“伪艺术”的真实面貌,也让公众真正了解到艺术领域的抱负、追求、良知和社会责任。
与范曾的不择手段追逐利益恰恰相反,郭庆祥却在舍弃个人利益而保护社会利益。1995年,郭庆祥手中已经握有200幅范曾的字画,以其在收藏领域的影响力和专业素质,完全可以将其爆炒到一个绝顶高价,大赚一笔。而郭庆祥为了艺术领域不被利益所腐蚀,为了纯粹的艺术价值,把收藏的范曾作品全部处理掉,又忍不住出来大吼几声,实在让人感动。
正如郭庆祥所说,无论法律宣判的结果如何,都不能阻止我艺术批评的脚步。有了郭庆祥这只“领头雁”,艺术市场的正义集团会愈发庞大,这也是艺术领域保持纯净的基石所在。千千万万的“郭庆祥”们,举起艺术批评的大旗呐喊起来吧!